看窗外,柳葉綠了,桃花紅了,春氣正濃,清明節快到了。
清明時節思故親。每到清明,我總會想起去世的祖母。因為祖母去世,是我經歷的第一個直系親人去世,當時的那種境況深深地印在記憶里,揮之不去。每每想起,總有一絲惆悵和悲戚。
祖母,姓童,名永蘭,生于1912年農歷五月初八,1993年6月15日農歷四月二十六日早晨辭世,享年81歲。在祖母去世后的一個多月里,我寫了日記,里面記錄了祖母的生辰及辭世年月,也記錄了我那時悲傷、失落的心情和對祖母的思念。
近日重新翻開日記本,一絲淡淡的憂傷情緒又在心頭彌漫開來……
祖母去世一周時,鄉里俗稱燒“一七”,要燒一些紙錢給祖母,并用黃紙包好,叫“寄包裹”。當日傍晚,我和母親在臺子下的路邊將包裹一一燒去。晚間的日記里,我記錄了以下文字:“燒完包裹,我心里感慨一片:昔日怨祖母的嘮叨,今日戀祖母的慈愛。再多的包裹也只能化為灰燼一片,去慰籍九泉之下的靈魂。祖母啊,您舍得丟下兒孫去啊?”
端午節,餐桌上當然沒有祖母包的粽子,也沒有往日的歡笑。一家人的午餐,氣氛相當凝重。我的日記里說:“少了祖母,氣氛少了歡欣,倒是多了一種孤寂,心靈深處感到好寂寞。祖母的慈愛沒有了,祖母準備的粽葉卻還在。看來祖母是準備過端午節、為我們包粽子的。可惜祖母沒有。”
農歷五月初八那天的日記里說:“今天是祖母的生日。大哥曾說,等婆婆再活幾年,就給她老人家過90歲大壽。可惜祖母不在了。沒有祖母的日子里,家里感到好冷清。”
祖母去世第二周時,家里放樹做棺木還給人家;當時祖母去世,是借用了鄰家老人的棺木。當天從早上忙到晚8點后,才跟祖母寄了包裹燒了“二七”。當日的日記,詳細記錄了當天的事情經過。
6月30日,祖母辭世半個月,我簡記了當天的繁忙:“家里少了一人,自然很繁忙。這不,父親很晚才回來忙著掐豆條、燒熱水。吃了晚飯,母親才記起給豬喂了菜,還沒有倒水給豬喝呢。要時祖母健在,這些事情也用不著父親母親做了……”
“人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貴。祖母生前的嘮叨、叮嚀,現在想聽也聽不到了。”
“院子里的指甲花、夜來香開了。祖母怕蚊蟲叮咬,常用它們來驅蚊。可惜祖母再也不會去掐一把花,涂在蚊蟲叮咬的腿上了。”
“昨晚夢見了祖母還和我們一同生活,坐在一起吃飯呢。沒想到今日親戚們都來給祖母燒‘五七’了。時間真快,祖母的墳頭已長出了青草。姑母去墳地里哭得好傷心。”
“看門上倒貼的‘福’字,心想今年給祖母‘到福’,沒想到祖母卻不能享受這人世間的‘福’了,到另一個世界里去享福了。”
……
日記里片片數語,寥寥數句,記載了我對祖母去世的思念和追憶。當時的我,是一個20剛出頭的小伙,心卻如此細膩,我現在想來,也感覺有些奇怪。但一細想,我也坦然了。是因為當時的我,和祖母的感情太深,和祖母的心貼得太近。20多年的生命歷程里,歲歲與祖母息息相關;現在突然與祖母辭別,心里與情感都無法接受祖母的離世,心里仿佛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心里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種離別親人的悲痛和無奈。沒有什么別的方式來表達心境,唯有用日記去記錄心扉。
我一直不信祖母會那么早辭世的,因為我深信,就她的身體狀況,她會活到百歲;我更不信祖母會在即將到來的端午節之前辭世,因為祖母知道要過端午了,老早地就把先一年收藏的竹筍葉(即粽葉)拿出來,放在院子的臺階上晾曬,以備到端午的時候,再給我們包粽子。
可命運不公,不管我信與不信,在六月半的那個清晨,她離我們而去了。她離去時,那幾小捆粽葉仍靜靜地躺在臺階邊。
“清明”“端午”“粽葉”,現在每看到這幾個詞,或者每當這幾個節氣來臨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祖母,想起與她生活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想起祖母給我講的諸多往事和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