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風暴來臨,閑著啥也不想干,本以為3月中旬可以復工,又接著吃上國外疫情的瓜沒完沒了,遲遲沒提交這篇文章,拖延癥老毛病(???)。
按下暫停鍵至今快2個月,自覺心慌慌或焦慮的人能一起舉個手嗎?
2020第一季度已刷完,悄然過了這么久的“悠哉”日子,余額僅剩仨季度。
我的生活作息一直與娃同步稍顯懶散,一直蠻享受這種自由工作的日子,寒來暑往他放假時我也沒積極上幾天班,研學活動被迫取消又攤上這么長個假期,說起來不是應該更適應嗎?
一開始為卸下重擔能多陪伴父母家人而欣慰。身在外地不能常回家,疫情促成我們成了最親密的戰友。每天的生活安排從容了許多,孩子們住在一起總有聊不完的話題,鬧騰不停的游戲。
起初我們用球、玩偶模擬“新冠病毒”做室內游戲,通過跑跳追逐讓孩子們了解病毒傳染的特性,居家隔離也是對抗病毒的有效方式?;一張寬茶幾成了乒乓球臺;一副跳繩輪流蹦噠,后來上演全家Keep。
此外,每天看疫情數據起落外加監工娃的網課和勞動。
眼見著家務事成了主業,每天自我暗示得趕快行動做點什么。
當別人線上互動玩得飛起的時候,我勢單力薄只能堅守等到線下開局。
當行業自救成為主流,創業者人人自危出路時,眼熱網上逆風翻盤的案例,心有戚戚,焦慮矛盾在腦中扇動一輪又一輪風暴。
似乎時機已錯過。
教培紛紛擁抱線上,旅游行業也停滯……
常常又在舉起手機后迷失在各種公號、影片、電子書里,思緒變得忙碌而游走。
巨大的焦慮矛盾中,越是奔跑找解藥,越是遍尋不得良醫。
一旦陷入片刻寧靜又預感時間要強行與我分手,腦容量一秒清空,對自己毫無肯定,毫無存在感可言。
明明是有史以來最該安分的假期,卻不愿抱憾失敗,這恐怕是我們這個時代不能接受的主流價值。
一時間所有焦慮緊張襲來:勢頭見漲,如果錯失資源,上半年如何渡難關?人難免會幻想去掌控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
而痛苦接踵而至——內心戲太多!“要是…就好了…”在腦子里反復造句。
我認為“應該”要怎樣,結果卻不是這樣!
陷入躁狂狀態和抑郁狀態只是時間問題。
自由職業想要好狀態,需要刻意為之的自控,總希望手頭有做不完的項目。
沒有了工作任務,就等于沒有具體的安排,失落感加劇。更恐怖的是,長期不在人群中有種荒野奔跑的感覺。
該死的思考型人格常常腦子跑過10000次思考,卻少了10001次行動。
振作起來,行動才是思考的關鍵啊。
沒有什么比我要爭取活得清醒快樂而自由來得更激勵。
對,我需要一種“找到自我的快樂”。
那一天,倚靠在滇池日落的觀景臺,懷抱這這一汪沒有盡頭的水,誰說池不是海?
?我希望自由可以像手握重器,有本事便使出自己的能耐,還要秀Pose,沒有就認慫,不是要牛X轟轟也不是要羨慕別人,不是擁有更多,”我“才是那個最立體最多面的主角。
回頭想想,很多的所謂焦慮,其實都是內心戲造成的。
很多事情,沒有好和壞,我們對它賦予感受,主觀意識便產生了好或壞的看法。
當別人都在奔跑時,捫心自問:
自己的工作做到最高標準,不斷精進了嗎?
認為正確的事情:運動、閱讀還在堅持嗎?
不寫作是不是逃避更深入的閱讀和思考?
今天更關心身邊的人嗎?
面對不公,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嗎?
長期沒有收入來源,我的生活計劃要做什么調整?
面對波瀾壯闊的國內外疫情,作為吃瓜群眾的自我修養是清醒而不失判斷力嗎?
冷靜 冷靜 冷靜
不確定來了就嫌棄自由,不敢擁抱變化?
停下來的每一天都是珍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