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我的心情比較低落的時候,覺得有一些問題自己無法面對,尤其是關于死亡這種很沉重的話題。從小到大,我在媽媽的庇護下無憂無慮的成長,她是我心中的頂梁柱,是我的偶像,我總覺得只要她在,我做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在她的引導下成功,無論走多遠,只要知道她在,心里永遠都是踏實的。
媽媽的癌癥復發后,我幾乎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又是媽媽自己的樂觀,堅強,云淡風輕,讓我覺得她沒有問題,還能夠再一次戰勝病魔。媽媽在最后階段還自己做公交車去化療,還會中途下車去一家我最愛的糖炒栗子店給我買栗子,所以給了我錯覺,覺得這樣的日子可以永遠持續下去。
因此在她走后的很長很長的時間里,我的情緒都非常低落。我總覺得命運太不公平,媽媽是那么好的人,認真生活,努力工作,把無私的愛給了我們,給了她的朋友們,甚不熟悉的陌生人。那么她走了,這一切還有意義么?
她生前所受的那些苦,我們在每一個節點選擇的治療方案是最好的么?是不是如果我再細心一些,再多關心她一點,再多研究研究國內外的治療方法,這一切就會有所不同?自己就在醫療行業,連自己最愛的人生病都毫無辦法,自己的事業又有什么意義?
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這本書,序言部分就深深的打動了我: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后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
現實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扎抗拒和對于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是不可避免的糾結。但是無論怎樣糾結,我們還是需要賣國內的門檻,去遠方遨游。如何安頓就可不安的靈魂,是現代安寧話和醫療的首要課題,一是每個凡人需要借助靈魂修煉才能坦然面對的生命節目。
這本書在我看來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現在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的時候,如何面對自己衰老后的生活,如何安排才是最合理的。大家怎么能夠獨立自尊的生活,又怎么能夠接受變老的這件事,運用自己的所學以及自己年輕時積攢的財富每自己換來有尊嚴的老年生活,能夠逐漸接受自己各方面的衰老,利用各種輔助的設施和手段保障自己的生活質量。
同時,從醫生和社會來看我們如何能夠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老人群體,如何幫助他們實現上述的目標。比如說非常有意義的特別的養老院,因為即使是老年人他們也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這也就是為什么在老人療養院里種植物,養寵物,甚至是把養老院和幼兒園放在一起會非常大的提高養老院的老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壽命的原因。
本書的第二部分講的就是如何選擇醫療方案,什么時候努力醫治,什么時候放棄治療。當大限來臨的時候,但我們無法準確知道還有多少事實,我們想想自己擁有的時間比到下個月的時間多得多的時候,我們的每一個沖動都是顫抖,于是,死的時候血管里流著化療藥物,喉頭插著桿子,肉里還有新的風險。我們根本是在說短、惡化余下的時間,可是這個事實好像并沒有引起什么注意。
根據一些對癌癥晚期病人的研究結果,最終放棄治療并采取臨終關懷服務的病人展示的效果同樣驚人,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長,才能夠活得更長。從社會和醫生的角度,放棄這些無謂的治療,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謀求共識,并以生命的尊嚴和保持有意義的生活作為生存追求,這是醫患雙方都面臨著的學習的任務。
痛苦有盡頭而愛沒有盡頭。生命有盡頭而你為他人帶來的愛永存在他們的心中。如果到了不得不面對的那一天,勇敢的面對,放棄那種無用的,痛苦的,沒有尊嚴的治療,在愛的環繞中與這個世界,與最愛的人說再見,是最好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