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富人生”風信子的花語,對于始終視初心為生存意義的朋友來說,無疑是雞湯里最致命的諷刺。
人類是一種奇怪的生物。當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善惡美丑產生意識的時候,自然而然會為自己設定一個生活模本,這就是所謂的初衷:最初幻想的自己的性格、習慣、生活狀態包括價值觀念,還有最初憧憬的神圣美好而期待值爆棚的愿望。
大多數人喜歡按照自己的規劃來生活,當周圍環境的變化超出你所能承受的能力的時候,一句“它遠離了我的初心”倒出所謂的委屈與無奈。
初心究竟有多重要?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有沒有設想過點燃后的生命之火會有遭遇風雨過境的瞬間,有沒有思考過社會并非規劃中一樣簡單干凈、安安靜靜,有沒有理解所謂的“同享”意味什么?所謂的“豐富人生”又是怎樣的定義?
1、有的人說,初心是我們踏足社會之前最值得珍惜的存在,初心如果丟了,人生也就失去了意義。如果這是一句真理,環顧四周,你身邊已經橫尸遍野。為什么?因為初心易碎。
一件帶著美好理想和動人預期開始的事情,無論學習、工作還是戀愛,進程過半遭遇阻礙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所有渴望會在一瞬間變成泡沫,剩下的只有瑣碎、骯臟與丑陋。生命就該如此安于現狀,等待被絕望捆綁最后窒息嗎?
答案是否定的。面對突如其來的周圍世界的改變,我們同樣需要改變。
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逐漸失去自我、更新自我的過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作為家長,或多或少對孩子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幻想,小時候孩子可能是班上學習最好的,鄰里之間最乖巧懂事的,這個時候你的滿足得以實現,你的優越感極大渲染著你的初衷。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可能不像你預期中那樣優秀,你開始失望、生氣、焦躁不安……這個時候初衷跳出“想象的牢籠”,變得一無是處,甚至成為你解決問題過程中最致命的挫敗感來源。找不到正確解決途徑的時候,外界壓力增加越大,你的懷舊情結就越重,初心破碎帶來的傷害性就越大,所以說與時俱進尋求最直接的解決方案遠比抱著初心黯然神傷更有價值。
2、世界的復雜程度難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它的變化性往往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初衷固然美好,卻終究只是腦袋里的一張紙,沒有真正實踐過人生就規劃好的未來,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紙上談兵。
存活世間,生命就不應該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個體。與世界互動的過程,才是阻止你停滯不前的過程,自然界講究優勝劣汰,人類社會同樣如此。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案例里存在這樣一些人:要么拒絕成長、自閉恐慌;要么惡意誹謗周圍人事,與世界背離。有些心理疾病患者可能天生或幼時受到刺激,但不排除絕大部分患者(包括當今社會所謂的“90后非主流”、“00后追星災難”),其根源與初衷有著直接聯系。真正與周邊接觸,人也好物也罷,你會發初衷不一定是正確的,更不一定能成為現實。
對于一個渴望從正能量中尋求安慰與前進動力的人來說,初衷意義非凡。然而需要我們清醒記住的是:我們有必要保護初衷,但初衷不應該成為我們繼續前行的繁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