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1357年-1402年7月25日),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浙江臺州府寧海縣人。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明朝方孝儒有兩篇文章收入《古文觀止》,一篇是《深慮論》,一篇是《豫讓論》。
方孝儒的《深慮論》所以能作為古文范本供人們閱讀、欣賞和研究,不但是因為文辭優美,而且還因為議論透辟。對于歷史上朝代興替,王朝執政風險,慮之深,思之切,發他人所未發,足以警示世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方孝儒認為謀劃天下大事的人易犯的過失:常常謀求解決困難的問題,而忽略了容易的問題;防備那些令人懼怕的事情,而遺忘了沒有懷疑的事情。然而禍患常常突發于忽略的問題上,動亂常常爆發于不值得懷疑的事情上。
為了具體說明謀劃天下大事的人易犯上述過失,方孝儒歷數和分析了從秦朝至宋朝的“前車之覆”。秦始皇在掃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后,以為周朝的覆亡是由于諸侯的強大,于是變分封制為郡縣制。正在他認為從此天下太平,皇位可以代代相傳、萬世不絕的時候,不知漢高祖劉邦已興起于鄉間,最終消滅了秦朝。鑒于秦朝孤立無援,漢朝皇帝于是分封子弟為諸侯王,以為靠同姓諸侯王血緣關系維系,漢朝可以傳之久遠。哪知吳、楚等七國起而謀反,問鼎朝廷。漢武帝、漢宣帝以后,分割了諸侯的封地,使其勢力削弱,以為從此天下無事,哪知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皇位。東漢光武帝劉秀從西漢,曹魏從漢朝,晉朝從曹魏,吸取了敗亡的教訓,采取了防范風險措施。然而,東漢、曹魏、晉朝的滅亡都是出于防備的事情之外。宋太祖鑒于五代藩鎮勢力之大,足以脅制國君,于是杯酒釋兵權,而不知自己的子孫終于被敵國所困擾。
方孝儒講歷史上防范風險,自然是為了明朝防范風險。明太祖沒有為日后的繼位者創造良好的執政條件,相反卻種下了禍根。朱元璋吸取漢、唐外戚、宦官禍國的教訓,訂立制度,不許后妃、宦官干政,自然是做得對的。但他又吸取了元朝君弱臣強、威福下移,漸至滅亡的教訓,將功臣宿將誅戮殆盡,以至沒有為繼位者留下一個可以倚為干城的將領,造成繼位者煢煢孑立,孤獨無助。另一方面,明太祖又分封諸侯,授命燕王朱棣等債權處理地方軍務,導致燕王在北方實際控制地方成為國中之國。
博古通今,政治上敏感的方孝儒應該是看到了明王朝的這些隱患,也許他的《深慮論》正是為此而發。
方孝儒的《深慮論》,今天讀來對前一階段陪伴營的歷史學習,進一步加深了理解。好文!
(陪伴營2023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