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我們會在困難時刻找各種理由來尋求別人的幫助,卻有時被人拒絕在外;而人際高手在要求別人時卻能夠游刃有余,讓別人開心自愿的幫助你。其實我們跟人際高手之間就差你所不知道的人性技巧。
這技巧是站在人性弱點的角度,剖析與人相處時,對方心理狀態(tài)的通性。
三個屢試不爽要求技巧
1.拆屋效應(直接)
2.替代原則(委婉)
3.承諾和一致(暗示)
(一)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像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拆屋效應”,又名“互惠式讓步”,在國外也做過類似的心理學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qū)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qū)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qū),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為什么這樣提要求,對方的答應幾率會很大?
1.互惠原理:它迫使接受了對方讓步的人以同樣的方式回應,如果我們沒有任何表示,我們心里會產生負擔,虧欠感油然而生。
2.知覺對比原理:當小要求跟大要求一比,更顯得微不足道了。
如果你是一個比較直爽的人,你可以采用拆屋效應,先提一個大的要求,看對方的反應后,適當的提出較小的要求(你真正想要的)
(二)替代原則
如果你的性格沒有那么的直爽,說話也沒有那么直接,那你可以使用替代原則來委婉的要求別人。
替代原則出自于心理防御機制,指的是用另一樣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減輕缺陷的痛苦。同樣也適用于要求人,給予對方高大上的動機來替代你所要求的事情。
我們來看下發(fā)生在燒烤攤上的案例
老板發(fā)現自己員工正在做一個會讓顧客非常厭惡的動作,一邊幫顧客燒烤,一邊偷吃著顧客的食物。老板為了阻止員工繼續(xù)偷吃,想了一個辦法,讓所有的員工都帶上了口罩,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偷吃的現象。為什么?帶上口罩后,如果員工要偷吃必須得摘下口罩,而用來燒烤油膩的手,一旦去摘口罩,就會使得口罩變得又臟又油膩,因此很多員工會放棄去摘口罩。老板的聰明之舉在于借安全衛(wèi)生的名義來替代了不讓員工偷吃的要求。
(三)承諾和一致
兩位加拿大心理學家完成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賽馬場上人們的奇妙心理:只要一下注,他們對自己所挑選之馬獲勝的信心立時大增。當然,這些馬的實際獲勝概率沒有任何變化,馬還是原先那匹馬,站在跟原先相同的賽道上。只不過,在下注者的腦袋里,一買下彩票,這匹馬獲勝的可能性就頓時變大了。這是承諾和一致在搗鬼。
承諾和一致:人一旦做出承諾,所做的行動都會跟承諾的事保持一致。我們可以暗示的方式要求對方,誘使對方采取某種行動或做出某種表態(tài),而后通過對方內心保持一致的壓力逼對方順從。
他們的態(tài)度之所以發(fā)生了這樣的轉變,最關鍵的因素就在于他們做出了最終決定---一旦選定了立場,保持一致的壓力就逼得人非覺得要跟與過去的所作所為站在同一陣線不可。
要求對方也是,一開始可以讓對方做一小小的承諾,一旦對方做出決定后,你在把自己真正想要的意圖說明,成功幾率會大大提升。
相信大家都是向往自由的人生,我所理解的“自由人生”是,不受人、物、事所束縛,尤其是在與人相處時,你的思想和所要求的事能夠被對方所接納,而現實中你所要求的事往往因為怕被拒絕而不敢要求,最終成為自己的包袱,所以現在起拋棄身上的包袱,讓3個方法熟記于心。
1.拆屋效應: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
2.替代原則:給予對方高大上的動機來替代你所要求的事情。
3.承諾和一致:人一旦做出承諾,所做的行動都會跟承諾的事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