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聽《冬吳2.0:陪伴是最長情的告別》,回響曾經反復播放的日子(2008-2009年起),那許多歡喜,梁冬爽朗朗的笑聲,曾陪我度過眾多幽暗時光。
如今我行將離開2009年的選擇,有時也想到qq或Y,一起住的辛酸苦辣。哪怕不是情侶,就是室友也都會有拌嘴或看不順眼的日常。除了人,還有這么十幾年來的書,像老朋友,更像一扇打開外部世界的窗子要關上了。幸好,并不是結束,而將打開另一扇門。
這世界能夠陪伴我們的人,能有幾個,又有幾回相見甚歡?既然活著,都缺不了陪伴。無所需求或興趣相投的陪伴,或許正恰到好處。倘若勉強為之或有所希求的陪伴,總有負擔。
記得2007年“開學季”,我加入的一個社團,一位老師陪伴、傾聽、支持,讓我感覺到溫暖和舒服,那陪伴一生難忘。雖然從那之后煩事總多,溝通略不暢,偶爾想到便有點想念。
或許你驚訝,我并非看起來這么戀舊。其實,從小到大,陪伴于我,都是最長情而寶貴的告白。
記憶中的小伙伴
小時候有那么幾年,我常搬家流浪,終于在大姨媽家定下來上學,跟大表姐、表弟一起玩得不亦樂乎。我是活躍的帶頭的。然后,弟弟出生,被媽媽忽然帶回家。爸媽都特忙,我面對已然陌生的家和一個哭娃娃,被迫長大,變得很孤僻。每次去上學都一個人待著,眼看著小伙伴們高高興興跳皮筋,心里渴望得要死,想要加入他們做朋友。可是,很少有人搭理我,成績也就是中上吧。一句話,一個非常普通又平凡的,不合群的小孩。
小學四年級,有幾個熱情的小伙伴開始帶我玩,心里別提多開心了。我們去河邊扒折耳根,在小溝渠里捉小魚,一起趟水回家。早上我總是起不來,她們四五點就跑來叫我。有一次,月亮太亮了,她們起早了,估計凌晨三四點,天兒還挺冷,我們就窩在草窩里講鬼故事,等學校開門。從那次后,我就不敢一個人走夜路了,膽可小了。
如果不是她們幾個,恐怕那個自閉的小孩,可能不會經歷今天的豐富世界。現在,她們都出嫁養孩子去了。謝謝你。
初中的張狂
小學打開性格后,初中活躍而張狂,一堆朋友呼朋引伴。有一次半夜,我們忽然突發奇想,騎車回家。有一個人陪我到家門后,才離開。叫了好久好久的門,都有點后悔,神經病一樣,半夜跑回家。最后,從廁所的矮墻跳進去,我媽才從夢中驚醒。
我們一起干了好多事,第一次學抽煙,我第一次學習不扶把騎自行車,第一次骨折,第一次中考失利,第一次偷蘋果,第一次丟生活費,結伙找“嫌疑人”談判……青春,不僅花季,更是雨季。
這群伙伴中的S,是我一直有聯絡的。現在她加入到自控力school讀寫族,這第六期還擔任了點評團。也常看到她的文章,蠻多人稀罕噠!沒想到,時隔歲月辛勞,能有機會一起成長。由此想到杜甫的《贈衛八處士》,噓唏不已: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翦春韭,新炊間黃粱。
越長大,越孤單
曾有人講,做我的朋友很幸福,做親密朋友太辛苦。某種程度上,這評價有些中肯。我有著很深的不安全感,總習慣在朋友面前呈現最好的一面,能幫就幫,在親密的家人前脆弱、糾結,糗個不停。當然,能夠看到脆弱、糾結的一面的人,并不多。就像借錢這回事,能讓自己安心開口借錢的人,是我愿意敞開心扉的人。
這么多年也曾經很努力,渴望有一個人陪伴。無奈越求,越孤單。接受了吧,一個人也要把日子過好。一切順其自然吧。
少有的陪伴
不止一次(包括今天),聽到自控力school的小伙伴說,因為陪伴所以留下來,這里就像家一樣。可能是因為2007年享受陪伴后,看到他們商業化、產品化后的樣板,有時候我總會猶豫,知識焦慮時代,到底我們能給朋友們提供的是什么?陪伴有時,可是說好的一起成長呢?提供更多有用的干貨,抑或一個可以讓每個人分享的平臺?
我依然沒有答案,陪伴與成長,或許本不矛盾,可能是同一件事——有溫度的成長。如果沒有人情味的陪伴,為什么要一塊玩和學呢?如果成長得不足夠,又怎么長久陪伴呢?
愿我有智慧,溝通兩者,找出只有我們可以做的“稀有的事”,更有力地支持朋友們。
愿我們花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堅持做好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斷進化自己,順道帶動他人。
等你哦:)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