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幾天一直在看柴靜的《看見》,剛在看到汶川地震這段,突然就想起地震那幾天的事情。?
? ? ? ?我當時還在上高中,是那種封閉式的學習環境,而且我還住校,沒有手機,與外界根本沒有聯系。所以當在默哀時間進行默哀時,我當時是不知道為什么要默哀。后來知道原委,心里是自責的,自責自己當時的無知。可能正是因為這種無知,才能讓我在高中時期,心無雜念,一心就想考個高分,是的,是考個高分,而不是考哪所大學或是什么專業,因為當時真的什么也不懂,僅僅知道大學這兩個字。有時候想想也感覺挺悲哀的,自己追求的是別人都說好的東西,而自己卻不知道這個東西好在哪,不知道自己追求的理由。一個家長老師為孩子塑造的一個空有其表的夢想。現在想想,在農村-----那個與外界世界聯系不大的地方,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空有其表的夢想才讓我走出來,恩·····走出來了嗎?只能說眼界開闊了些,因為此時的我對前景也是茫茫然~~
? ? ? 我一直都很喜歡讀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我不知道這種心理是不是一種渴望的心理,渴望自己能像故事里的主人公那樣,有個不一樣的讓人感覺精彩的人生。讀完《看見》我突然又感覺,可能讀別人的故事是自己心靈的一種寄托,在他人身上找到那種自己沒有精彩。是不是有點可憐?其實我讀再多讓人興奮的故事,也不如自己走好當下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