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認為成功,就是成名、財富、榮耀、光環,走上人生巔峰。
在金庸大俠的江湖之中,九成半的流量歸于門派爭斗、武林稱雄。《笑傲江湖》倒可以改個名字,叫做《天下第一:難以抗拒的誘惑》。
為了五岳盟主之位,華山派和嵩山派各顯神通,苦肉計、美人計、反間計、借刀殺人、偷粱換柱、將計就計,無所不用其極。然而就算偽君子岳不群棋高一著,卻又如何?在東方不敗面前,他根本就是一只螞蟻。
東方不敗從草根起奮斗掙扎、不擇手段、排除異己、篡位謀權,終于如愿以償、天下無敵。當上了“日月神教”的教主,正該“千秋萬載,一統江湖”,他卻無心教務,專注繡花,厭倦了發號施令,醉心于依戀順從。
這一切,到底是因為他修習“葵花寶典”所致呢,還是他深藏于潛意識深處的渴望呢?他拼盡全力追求的成功,看起來像是一個“假成功”。
成功,到底意味著什么?在開啟自己的奮斗之路之前,每個人都該讀一讀《成功心理學》。
《成功心理學》自出版以來暢銷不衰,已經再版五次。作者丹尼斯·韋特利(Denis Waitley),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與管理專家,“人的表現和潛力”領域中世界著名的專家,《財富》500強企業高級行政人員培訓導師。
韋特利先生向每個領域的領袖人物(從首席執行官到超級競技冠軍)提供咨詢,他也將自己的所學所得傳授給美國宇航員、海軍陸戰隊隊員以及奧林匹克運動員,以幫助各行各業的人們盡己所能地達成自己的目標與理想。
他為何能夠從充斥市場的所謂“成功學”之中脫穎而出?
《成功心理學》讓我們探索自己的內心,審視自我需求,重新定義成功。成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終點。
不同于成功勵志讀物專門講各種”小道戰術“,韋特利先生告訴我們,成功首先是一個戰略問題,然后才是戰術問題。這本書處處從戰略高度,讓我們回到自身,首先了解自己、激勵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才是發展技能、管理資源和發展人脈。
我們發展自己的同時,就走在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上。
一、定義成功,從認識自己開始
認識自己,并不簡單。它意味著不為誘惑轉移本心,不為他人評價否定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內心的需求差異很大,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能用別人的標準定義自己的成功。
在這方面,莊子他老人家,是我們的表率。
有一天,莊子正在釣魚,楚國國君派了兩位大夫來請他。他們說:“釣魚雖樂,何如香車寶馬、高官厚祿?”莊子拿著魚竿,頭都不回:“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被錦緞包裹著,供奉在廟堂之上。這神龜,它是希望死去之后被供奉呢,還是活著在水坑里搖尾巴呢?”
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水坑里搖尾巴。”
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水坑里搖尾巴。”
莊子深切了解自己,并且行動皆忠實于本心。
“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世人重功名,他只愛自由。
莊子的成功,不是功名利祿,不在乎他人的評價,而是實現自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成功心理學》這樣定義成功:成功,是通過內省、思考自己所重視的事物,探索對自己而言最有意義的人生道路。
成功有七個要素:
發展“自我意識”,是成功的開始:以個人價值觀去行動,不因他人評價而搖擺。
自己最重視的是什么?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不要把它們替換為:
別人擁有了什么?別人會怎么看?
〈天龍八部〉里的段譽,被問到”你最快樂的時刻,是在哪里?“他回答說”那是在一個枯井底的爛泥里“。被包不同譏笑”難道公子是烏龜?“可是,他心里的喜悅,是千萬人的譏嘲都不會消減的。
每個人,都應該最了解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快樂在哪里,成功之路就該通向哪里。
二、成功之路,是一條個人完善之路
成功的七個要素之中,有六個都是指向“自我”的,“自我意識”確定了方向,上路以后卻還需要堅守在軌道上不停走下去。可是,為何”行百里者半九十?“
能堅定不移得走下去的人,擁有高自尊,習慣積極思考,并且高度自律,遇到挫折的時候,善于自我激勵。
2017年,最受美國年輕人追捧的社交平臺Snapchat(Snap Inc.)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2億股,擬募集34億美金,估值高達240億美金,Snapchat很快獲得了12倍的超額認購。
Snapchat能夠很快成功,首先得益于創始人之一埃文-斯皮格爾的強大自信。
2013年十月,臉書(Facebook)大佬扎克伯格給埃文-斯皮格爾發郵件,希望洽談合作。那時的snapchat無論規模、體量、盈利都遠不及臉書,小斯卻沒有一點謙卑,他回復曰:“我很高興與你見面,如果你能來見我-------”(不要以為你比我富有,我就會攀附你)。
小扎迂尊降貴,坐飛機到了洛杉磯,帶著與Snapchat類似的產品poke來商談合作,,有誠意,還有實力。小斯并未被嚇倒,合作未達成。后來poke慘遭失敗,小扎開出30億美元高價,欲收購Snapchat。當時都以為小扎瘋了,然而小斯竟然還拒絕了這樣天大的誘惑!
后來的發展證明,他們倆都是正確的。
小斯不想自己的“搖錢樹”被金屋藏嬌(被關小黑屋),他相信自己能參與華山論劍,問鼎巔峰。在臉書的圍堵中,它成長為月活1.78億的超級社交軟件。小斯個人身價已經突破50億,成為史上最富有的創業CEO90后。
高自尊能使人擁有超級自信,自信的人才能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軌道上,遇到挫折時積極思考,善于自我激勵,遇到誘惑時能自我約束,延遲回報。如果小斯接受了30億美元的收購,今天的Snapchat也許只是facebook的一個插件,也許已經被關了禁閉,被大眾遺忘。
作為普通人,我們可能沒有小斯那樣的牛氣沖天,我們上路的時候,可能只知道這是我想要的,是適合我的,卻不一定是我已經能夠勝任的。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成功之路上,致力于消除低自尊,發展高自尊,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不斷激勵自己走出舒適區,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我們可以學學臉書的大佬扎克伯格,他是80后,如今的社交媒體之王。從19歲創業做CEO到今天,他和facebook共同成長、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他從2009年開始,每年給自己一項新挑戰,他的每項挑戰都是平常的事情,卻都是針對他本人量身打造的,而且,完全符合《成功心理學》對目標的要求:具體性、可衡量性、可實現性、現實性、時間相關性。
我們也可以給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能夠提升自我的小目標,從一個個小習慣開始淬煉自己。
成功之路,是一條自我完善之路。
三、成功是一個過程,不是終點
東方不敗的“不敗”,必將凝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他的成功,是一個結果,而且,對他個人而言,顯然是一個悲劇性結局。
而金庸大俠筆下的另一位巔峰奇人“獨孤求敗”,則從未將自己的成功定格。他的“求敗”,并非僅僅是因為沒有對手的寂寞,還因為無法繼續進步的無奈。他求敗,是想要獲得良性刺激,促使自己更上一層樓,進入更高的境界。
他的成功,是劍道的層層遞進發展過程:
最初的利劍: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其后的軟劍: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后來的重劍: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最后的木劍:
“四十歲后,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從鋒芒畢露到含蓄婉約,從舉重若輕到大象無形,影射著我們每個人的成長與成功。
一直以來,看著年華漸老,自己卻離“成功”漸遠:我是如此平凡。看完這本《成功心理學》,重新探索過自己的內在需求,觀察到一個在不斷完善的自我,雖然渺小平凡,我卻一直在認真實現自己。
人生樂事,莫過于此,原來,我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
陶薰會持續輸入新書、好書,持續輸出書評、人物類文字,歡迎關注~~
請給個喜歡,非常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