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騰訊公司繼QQ之后推出微信應用,便立刻風靡大江南北,不但把移動聯通啥的頂的夠嗆,其中的朋友圈功能更是無人不曉。
微信上“發現”里類似西甲聯賽LOGO的朋友圈圖案成了很多人一天茶余飯后的消遣良品,他們不但愛發朋友圈,也愛關注別人發的朋友圈。
我接觸朋友圈功能是在14年8月左右,那時我剛換智能手機,點開朋友圈立刻被里面五花八門的內容吸引,里面真是一個小型社會啊,什么內容都有,總結起來大概以下幾類:
1.比較常見的一般女孩子曬自拍,“咦,她平常臉上不是坑坑洼洼的嗎,怎么這么明艷照人啊”,打聽一圈才知道原來還有種叫“美圖秀秀”的軟件,頓時意興闌珊。這些女生時不時自拍九宮格奉上,凹各種造型,最吸引人的我認識個妹子笑起來確實好看,可怎么看怎么有點怪異,后來一個電光火石的瞬間我才發現,她一笑的時候那個什么什么蕩的表情怎么這么像某島國動作片女星啊,頓時冷汗直流,心中暗呼”罪過,罪過”。。。
2.還有一種常見的就是“秀恩愛”,這一類男女不限,女性居多。酥麻的稱呼“老公老婆,HONEY,寶貝愛你”配上二人的合照,簡直6到飛起,愛到山無棱、天地合。但也偶有秀恩愛出狀況的,我身邊不止一個女生就是每談一次戀愛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從兩個人一天的行程到自己內心的點點滴滴都完全奉上,恨不得開個直播,最后不出所料每一段都是愛的轟轟烈烈,分的也滿城風雨,到最后分一次清空一次朋友圈,分一次清空一次朋友圈,也是無語。
秀恩愛最不能放過的就是情人節啦,光棍節,結婚紀念日什么的,每到那幾個節日就會對我們單身狗造成一萬點傷害,現在又時興秀紅包,情人節老公給老婆轉賬個520了,三八婦女節給發個38的紅包了,我們雖然是單身狗可我們不傻好不好,難道男同胞的工資不是每月上交的嗎,真不知道又發這下有什么意義,汗。
3.第三類就是“曬孩子”,老公老婆曬夠了就開始曬孩子了,這一次又是九宮格奉上,“看我家寶貝多乖,幼兒園又得個大紅花”,“寶貝,爸爸愛你”,還有一種就是生女兒的開始“大閨女,真不知道你長大后離開我時我會怎么辦,你一定要找個疼你愛你的人”,我X,你家孩子才4歲你就操這心,你真是清新脫俗啊。
4.這一類就是大家都遇到過的微商了,賣的東西種類很多,一般的女士的化妝品、飾物、生活用品啥的,有個女生賣手機殼,每天把手機殼拍照然后發到朋友圈上,各種刷屏啊,賣出一個還發個截圖宣傳下,搞的我最后把她拉黑了。后來做微商的又學了一招,不知道從哪弄了N多雞湯文,穿插著發,發幾個賣的東西發幾個雞湯文搭配。。。一天加起來不發個8,9個朋友圈都不算完。
5.這一類我稱作“封建迷信”,什么猴年到了,轉發好讓家里屬猴的一年平安,不轉怎么怎么樣的,類似微博上的轉發錦鯉,這一類我直接選擇無視,畢竟咱也是念過書的人不是,發這種微信多是歲數比較大的人,由于出生的年代以及長大后經歷和環境的局限性也可以理解。
6.還有一類拉選票,各種評比要求看得票數,我真不知道主辦方怎么想的,你搞一個什么什么比賽就應該讓專業評委評選啊,你讓大伙投票是幾個意思啊,換言之你這不是明白的表示人緣代替實力嗎,也許他們搞這個活動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吧,通過朋友圈的擴散作用制造聲勢,一些所謂形式大于意義的活動。
7.記錄生活中的點滴,比如最近上哪旅游啦,事業上取得什么進展啦,近期有什么高興或者煩心事啦,這一類還是比較有意義的。每段時間都可以翻看以前自己的經歷,或溫馨或微澀,但都可以從中獲得心靈的慰藉,我覺得這才是朋友圈對于每個使用者的最大現實意義之一吧。
8.發一些從公眾號或者網站上看到的文章,這部分主要是一些雞湯文什么的,雖然現在一提到雞湯有部分人都嗤之以鼻,認為雞湯不算文學,這可能與大家被雞湯灌得太多有關,可雞湯也有它存在的意義,對于像我這樣眾多的苦逼屌絲來說,生活中體驗的負面情緒已經夠多了,這時就需要化解這些情緒垃圾,雖然明知雞湯只能暫時緩解下心中的苦悶,并不能起到長遠的作用,但畢竟聊勝于無,每天都喝幾口鼓勵鼓勵自己還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類就是一些人文或藝術方面的文章、視頻等,這種偶爾轉發幾次容易,如果長期發送高質量的內容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儲備了,文學藝術常識典故、好聽的歌曲、笑話搞笑視頻、為人處世道理等等,從一個人經常發送哪類文章就可以推斷出他的三觀以及文化層級,如果發送的內容新穎獨特,能夠引起共鳴或者境界很高,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件有功德的事情。
總之大伙常發的朋友圈也就以上幾類了,至于像一些周邊事件、天氣路況等實用信息就不一一列舉了,那么翻看我自己的朋友圈又會發現什么情況呢,我發現我的朋友圈上述幾類情況都有,但總體脈絡上又大致包含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剛接觸朋友圈對這些東西還是不了解,這一階段主要發送一些笑話之類的,從公眾號、微博上搜刮了一大堆笑話,直接轉上去,這使當時一些對我不是很熟悉的人都以為我是個逗比。
第二階段,發笑話發夠了也想來點深沉的,自然而然進入第二階段發送哲理性的文章,由于我個人還算有那么一些人生經歷,所以看得東西也比較深邃,什么中國的儒釋道啊,西方的唯物辯證法啦等等,時不時的發個《心經圖解》了,什么《道德經釋義》啦,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啦,天才與神經病的內在聯系等等。這種東西一發徹底扭轉了大伙對我的印象,大家都認為我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竊喜][竊喜]。
第三階段,這一階段發生了些事情,我們單位新來了個小姑娘,是我喜歡的類型,可是我總感覺各方面條件配不上人家,可心里卻還放不下。那段時間像受了刺激一般老發一些關于愛情求之不得的東西,全是一些肉麻的話,用現在的眼光回看就是老矯情了,那時又導致了不少好友取關[捂臉][捂臉]。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其實也沒什么,都是人生的一種經歷啊,后來那個小姑娘調走了,我也把那段時間的朋友圈全刪除了。
第四個階段,經歷了前幾個階段的“笑話狗”、“哲理狗”、“矯情狗”之后,我終于“返璞歸真”了,沒事基本上不發,只是偶爾冒個泡記錄一下周邊生活的點滴,比如自己種的花發芽啦,上班路上碰到有趣的事啦,和朋友到海邊旅游啦等等。現在朋友圈更新的頻率大大下降,比如剛接觸朋友圈時一天要發好幾條,之后到兩三天一條再到現在的一個月兩三條。
除了頻率變化之外,心態也有最初的炫耀心態到現在的記錄、分享為主,回歸到朋友圈應有的樣子,讓朋友們可以互相了解到最近的動態,也可以自己回看回味前段時間發生過的生活點滴,我想這才是朋友圈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