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是一座孤島,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沖走,歐洲就會減少一點;如同一座山岬,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所以,千萬不要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
——約翰唐恩
海明威一上來就引用了這么有哲理的一段話,好感度UPUP。喪鐘為誰而鳴是一部小說,四十二萬八千字,卻只寫了三天的故事。1936年秋到1939年春的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線的序幕,這本書的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5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的上午。故事講述了羅伯特喬丹,一個爆破手,奉命炸毀一座橋的故事。這三天里,有他為了完成任務的斗智斗勇,也歷經了他的愛情。我最喜歡的是海明威的心理描寫,入木三分,不加掩飾地把主人公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太真實,而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全書采用第三人稱來寫,但是為了真實表達并沒有很多轉述,而是直接引用了人物的對話,所以書中會有大段大段的對話,好像在看劇本一樣。想象那個畫面,海明威寫作的時候在腦子里讓這些對話慢慢流過去,自然而然的流過去,就像真實發生過一樣。
書里有個地方寫到了群體暴力,是巴勃羅占領小鎮的時候,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來處決法西斯分子。讓所有的鎮民站成兩排形成一條小路,一直通到懸崖邊,被處決的人一個一個走出來,被鄉民打死,扔下懸崖,或者沒被打死,扔下懸崖。剛開始大家都不會去打,這些被處決的人里有些人是他們每天都能看到的,并不覺得有罪,有的甚至覺得善良。可是,只要有一個人動手,大家都會附庸上去,直到把要處決的人打死。到最后已經打紅了眼,局面不受控制。事后,他們才會想起這樣做到底應不應該。以前看狗鎮,就被里面這種群體的暴力驚嚇到窒息,現在再看,更覺恐怖。狂熱的時代最容易喪失理智。
羅伯特跟瑪利亞的愛情。他想和她共度悠長的歲月。戰爭時代,愛情來的也快吧。隨時都有可能死去,所以更享受每一天,享受愛情,不再猶豫。假如根本沒有那種所謂的悠長歲月,沒有余生,也沒有以后,只有現在,那么現在就值得贊美,而我感到非常愉快。這個就是對待愛情的正確態度。
書中有一段描寫很好玩,比拉爾說,最討人厭的男人就是酒鬼。賊不偷的時候還有人樣。流氓不在自己家里敲詐勒索。殺人犯不在家里殺人。可是酒鬼臭氣沖天,吐在自己床上,五臟六腑都讓酒精給泡爛掉了。可是,眾所周知,海明威自己就是個酒鬼,在《紐約客》1950
年那篇報道里面曾寫道,海明威在和別人一起吃午飯時,看到人們在沒有把香檳喝完的情況下離開餐桌,對此,他感到十分沮喪。這半瓶香檳就是我們的敵人啊”海明威說。在他們重新坐下好,海明威給自己加了酒,然后說:“如果我有錢,我想不到,有什么比買香檳更好的用途。”
羅伯特很聰明,怎么勸說巴勃羅跟他合作,怎么引開騎兵隊,怎么布置炸彈,怎么在不利的情況下依然完成炸橋任務,像是在戰爭中磨練出來的活命的本事,也很看得開,知道自己會死的時候就理性接受。全書結束的時候,雖然我們知道他會死,但是陽光燦爛,羅伯特依然是戰斗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