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在一年前,第一次看王小波的書:《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當時只是大概翻翻,那是我第一次看王小波的文字,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不記得內(nèi)容了。
上周六,我開始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剛讀這本書,我不太明白作者在說什么,想說什么,我不懂,可能是因為我還太年輕,閱歷尚淺。但,我覺得應該看下去。
我在看的過程中,覺得有一股勁兒引導著我,后來想,應該是王小波強烈的個人風格。
以下是看了一部分的書摘,及個人孤陋的見解。
書中引用羅素先生:“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這句話,我很喜歡。我理解為:正是由于大千世界里各種事物狀態(tài)的不同,才有這個世界的豐富性。大家各有姿態(tài),有人犯錯,有人糾錯,正因如此,這世界才有趣,人才會有幸與不幸的對比。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上天如果沒有降生孔子,世界千秋萬代就會如在黑夜之中。
這是對孔子的無上稱贊,這句話雖然不是出自作者之口,但是因為這句話,我想更多的去了解孔子,這也是算數(shù)一種良性的側(cè)擊吧。
我一口氣看到第五章,有很多部分我還是看不懂。但是,我這時開始感覺,王小波跟其他文人不太一樣,不是清高,但有點自成一派的個性。
最近一直再看,還沒看完,以我有限的腦容量,怕是要先一知半解地看完第一遍,再研究細枝末節(jié),下午偶然看到一個人說,看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思考的時間要遠遠大于閱讀的時間。
我想是的,希望看過的盆友,跟我一起分享你們的想法。
別讓我一個人懵了圈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