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可以算得上人生中可以說上好久好久的一次經歷。響應號召,順應城市改造升級;簽下協議,以期未來美好家園。
這其實是喜事,老百姓其實都是極為認可。從中也看到了政府的決心,內心深處是感謝政府,在有生之年能夠改善生存環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為政府點個贊。但這中間,這一路走來,讓我切實感到改革的不容易,做老百姓的不容易。
今天即將翻篇了,此事暫時告一段落,雖與我關系密切,但終歸有父母的大樹可乘涼。與二老的交談中,他們心中的忐忑,心有余悸,使我感受頗多,今編寫此文,以抒心中的些許不快。
最先閃現的詞便是“不為最先不恥最后”,網絡上一查,看到了此文《最先與最后》,引用以下對此文的書評:
《最先與最后》一文十分簡短,只700多字,卻突出顯示了中國人國民性的弱點:“不為戎首,不為禍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國民逐漸養成了坐山觀虎斗的逃避性格,這便使得千年來的中華民族成為容易被欺侮、顛覆、毀滅的民族。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抓住了學校運動會的生活片段,由競技者和看客兩者對“落后者”的反應,凸現出國人不敢面對失敗這一現實的現實,引人深思。
的確,這次的改造,牽涉到幾百戶百姓,上千人的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國人的民性弱點暴露無遺。各種猜忌,各種對政府的不信任,各種的流言四起,充斥著各種陰謀論,哭鬧和爭吵。也算是和平年代下的一次政府改革運動。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于“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其實,我父母是明事理的本分人家,切身感受到政府的決心和對百姓的關愛,也知順勢而為,但為何心中如此糾結,究其原因,只因今日打破一貫的坐山觀虎斗,一馬當先了一回。當然這不是指責,而是一次切身的感受,在改革之下,民性暴露無遺。
因從小一心只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與周圍人交流甚少,更無深交,置身事外。但父母不同,因今日一事,成為最先,心中顧慮頗多,一時難以平復。最后引用“不為最先,不恥最后”最早源自于《韓非子·喻老》和《淮南子·詮言訓》的這段解釋,拿來寬慰,以期坦然面對。
這就是說,做任何事,一個人的思想如果一直圍著遠事轉,就會丟掉眼前的事情。腦子里老想得第一,老想出人頭地,心思并沒有放在行動上,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也很容易被人瞧見。要根據時機來辦事,依靠條件來立功,利用萬物的特性而在此基礎上獲利。同時,不要患得患失,要做到寵辱不驚,對自己有信心,要“壯吾神”、“悅吾心”,這也是王子期連續贏過趙襄子的原因。
《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于“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于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