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者.jpg
打卡者:罅
第一次靜下心來想為一本書寫長評。有時候也會想,十八歲的自己是否太過青澀,思想是否太過幼稚,感悟是否不夠深刻。但轉念一想或許這就是成長,不是誰都生來成熟。讀完整本小說內(nèi)心是敬佩和感動的。東哥在序中寫道“生長在和平年代,無法親身體會硝煙中的悲歡離合??上?,能夠有那么多的文字在記錄,有優(yōu)秀的各類作品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呈現(xiàn)?!?想想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自己,對于那段時間的了解僅僅來自于教科書,總覺得歷史離自己那么遙遠也慚愧于自己讀書不多,了解不夠。記起出國前老爸給我看的一本叫《苦難輝煌》講述抗戰(zhàn)將士與歷史的一本書。讀完那本書后的心情與現(xiàn)狀很相似:對抗戰(zhàn)革命者們深深的敬佩?!犊嚯y輝煌》中僅僅講述了這些革命者們的事跡,而偽裝者講述的是這些革命者們在抗擊敵人的同時,面對親情的難舍難離。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敵人,而是革命與親情的選擇題。“其他人都可以死,為什么唯獨你兄弟不可以死?” 明臺接到任務刺殺明樓的時候,明臺在76號被嚴刑拷打而明樓卻無能為力的時候。相信他們都在心里問著:為什么偏偏就是我兄弟? 但是沒有辦法,現(xiàn)有國才有家。 同時他們又是藏在暗中的偽裝者,永遠都在灰色地帶,見不得光。 “我就盼著有朝一日誰把我出賣了,把我拉出水面,讓我光明正大的站出來,站到刑場上告訴天下人,我,明樓,是一個抗日分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然而他不能,王天風告訴他“你別做夢了?!?這正是讓我敬佩的原因,曾想象過自己若是生在那個年代會是怎樣。一定只會膽小而懦弱的活著,沒那么勇敢,也不會有那么頑強的意志和決心。明樓,阿誠和明臺,他們不僅僅要在外人面前偽裝,面對家人也需如此。所以明臺得知明樓不是漢奸時他氣憤怒火中燒卻也終于安下了心,明樓在告訴明鏡所有自己身份的真相之后內(nèi)心滿滿的酸楚和暖意。沒有比家人的寬容理解與接納更加令人感動的事情了。正因如此明鏡死后明樓給明臺的那句“她一生都怕失去我們,到頭來,我們失去了她。” 才那樣讓人潸然淚下。革命與親情,終是不能兩全。最后引東哥作序中最喜歡的一段自勉:每當翻開一個劇本,一本小說或者無意間看到一則故事,總會不自覺地想要探究它的深意,循著文字的痕跡尋找作者留在其中的思想。而當找到時,或感動,或憤懣,或欣喜,或唏噓……那些在讀完之后留在心中的點點感受就是最有意義的收獲,被封存在記憶的深處,卻永遠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淡忘,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