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時代》的第七章第一頁,其中有一句話,讓我銘記于心?!霸跉v次技術革命中,一個人、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可以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要么加入浪潮、成為前2%的人,要么觀望徘徊,被淘汰。”這句話寫在這里,當然吳軍博士不會說的是其他的技術革命。那么在明晰了到底是什么是大數據之后,我們將如何與大數據主動聯系起來。
說實話在看完《智能時代》后,我寫下了我手中能夠有的資源、技能,我發現我似乎是要被淘汰98%。我既不會寫代碼也沒有資源來做一個用大數據的的項目??磥碓诖髷祿r代的我的定位只有做提供數據的用戶了。大數據可能只會給我的生活帶來體驗上的改觀,但是不會為我帶來根本上的提高。
但是事實并非如我想的那樣絕望。
5/6: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中非常著名的一句。
大數據時代的好帶來的技術革命,社會整體將大步前進。大數據時代的壞,如同很多眾多次技術革命一樣必然帶來大量失業。當然同時也會早就大量的機會,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在新的崗位中占據一席之地呢?
在《智能時代》吳軍博士將每次技術革命劃分為三個階段:
? ? ? ? 第一階段:發明人和資本收益,民眾未收益
? ? ? ? 第二階段:部分民眾收益
? ? ? ? 第三階段:大部分民眾收益
以現在尚未結束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來說,電子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已然是是少部分民眾能夠先享受到,而且同樣存在大量行業,已然停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甚至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小手工作坊的模式下。想要徹底消化掉第三次技術革命,至少還需要20~50年。但是這20~50年間同時在進行著第四次技術革命也就是大數據時代。所以面臨這尷尬的局面就是當我們完全掌握了電子信息技術時,面對大數據我們的電子信息技術很可能過時了。
但是從回到信息論和大數據的區別上,其實不難發現,大數據的基礎還是信息量必須依靠電子信息技術。他們的不同體現在思維上的不同。
這讓我想起傅盛的認知三部曲中那句“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p>
同樣大部分人沒有學過專業的編程,也不可能現在學編程;也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投資大數據公司;也沒有足夠的硬件技術去改良設備。但是我們能夠改變我們的認知,用大數據思維去看待這個世界還是可以的,面對大數據得出的結論我們直接拿來使用。
當然大數據正在蓄勢之際,它同樣也面臨很多的難題:數據的產生和數據的收集、數據的存儲、數據的處理、數據的深度挖掘。既然有問題那就存在很多的機會。
到這里我突然發現我陷入了一個字面含義上的誤區“加入浪潮、成為前2%的人”未必是要真的進入大大數據行業中,而是運用大數據思維應用到我們目前的生活中,就如同新技術+原有產業=新產業的模式一樣,同樣的新思維+人=新的趨勢。
6/6:運用大數據思維,普通人成為2%的唯一機會
大數據思維,需要有數據收集、分析、建模和預測四個環節,同時對于得出的結果不和很注重因果聯系而是注重實用性。包括大數據的應用模式。
數據從末端收集到整體,再由整體形成應用分布到末端,再形成數據反饋完成不斷循環。
那么這個應用模式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就是收集、整理、運用、反饋、再提升,簡而言之就是知識管理。一個被反復說的話題。其實知識管理重要性現在很多開始明白過來,也開始在著手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數據庫,這里不做贅述。不過也從側面說明了普通人如果沒有重大機遇想要改變似乎也只有這條路了。
那么放到實踐中那就是大量輸入、快速使用、快速反饋,以此不斷循環,完成自我的更新迭代。
總結
讀完這本書,在感受技術革命洶洶而來的同時,更多也對處于這時代自己的的一些思考。與百年前相比,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高度協作的社會,獨立的人已經很難獨立在社會之外,他被迫需要進入到社會的協作的環節中。如何更好的思考、分析、總結問題是每個人提升自己不可缺少的技能。當然社會的變革,人的思維也應該與之保持同步變革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讀完后我想自己怎么運用大數據思維,于是選擇了雙色球,做了一個統計的模型,然后得出兩組號碼,能夠明顯算出兩組號碼出現的概率和概率比值。當然這是拿雙色球的數據來練手。
相比較以往不成體系的看待世界,我們很多甚至連機械思維都沒有形成。如果說數據和統計是解決大數據解決人工智能的基礎,那么數據量達到極致什么事情都會迎刃而解。結合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中提到的系統1和系統2,人工智能2.0只是形成了系統1,而人工智能3.0形成那個系統2能夠具備推理和邏輯能力。那么在未來具備人類理性反思的人工智能4.0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會到來。那時當人工智能如《神盾局特工》中機器人艾達一樣會反思自我更新,那么世界會變得成什么樣?
在《智能時代》書中,里面提到了一位辛格博士他的思維:"如果其他公司和研究所做不到,我們是否有一些別人沒有的條件使我們能做到?!边@里我理解出了兩次層意思用作結尾,希望能夠幫我們確立一種積極的心態。
如果別人無法做到,我們是否有條件或能力做到?
如果別人做到了,他們做到的條件或者能力是否能夠被我們所擁有?
END
文/四季道
如果覺得今天的文字希望能夠對你有用,就親關注我或擊下方愛心,如果可以請轉發讓更多的朋友能夠看到。
你的回復、喜歡、轉發是我堅持、進步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