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P2P危險,各種跑路新聞層出不窮,所以大家投資P2P平臺的時候十分謹慎,然而遇到別的理財產品可能就沒那么上心了,比如銀行理財產品,很多人以為有銀行為背景,就十分靠譜?!
呵呵,真的too naive!
給大家講兩個今天的爆炸性新聞,第一個《美的集團10億元理財資金遭“騙局”》,講的是市值接近2800億元的美的集團(000333.SZ),被一個冒名頂替的假 “行長”,在一個借來的銀行副行長辦公室,以一紙偽造了印章的銀行兜底函,騙走了10億元的事情。
給大家劃一下重點,其中涉案的銀行及公司有“農業銀行成都武侯支行”、“上海財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興業銀行上海分行”:
還有另外一則新聞,是銀行推銷人員來到了拆遷地區,忽悠拆遷戶買理財產品——《海淀村民拆遷后買100萬理財產品虧本》:
事情發生在海淀區西北旺一個村莊,那里正拆遷,于是銀行派了工作人員進行辦卡宣傳,他們以高利誘導村民買理財產品,最終導致村民百萬巨款血本無歸。村民要求銀行賠償投資本金100萬和利息15.75萬元。
想必村民也不了解理財,哪懂得什么產品好,有什么風險,只要銀行工作人員推銷,又看在人家是銀行,于是就把錢投了進去,結果吃了一記虧。
不光光是以上這兩個事故,關于銀行理財不靠譜的新聞,還有前段時間民生銀行的假理財案,也讓喵叔虎軀一震。
原來和銀行搭上關系的理財產品也不是絕對安全的,也需要你像投P2P一樣擦亮眼睛。
對理財小白來說,他們不懂得辨別理財產品的風險,也沒有耐心和時間去研究合同,做風險評估,所以今天喵叔和大家簡單介紹幾個挑選靠譜銀行理財產品的方法,希望大家在保證本金的前提下,獲得收益!
那么,如何找靠譜的理財產品呢?
1、不要買銀行代銷的產品!
這里要提醒大家,銀行不光賣自營的產品,其實還會幫別人賣產品。
部分銀行工作人員會私自向顧客出售第三方機構的理財產品,比如信托、保險等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自然風險難以評估,而一旦出了問題,銀行往往會以這是員工的個人行為甩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飛單”,請大家警惕。
那么如何避免購買銀行代銷的產品呢?
只要是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在產品說明書中都會有一個以大寫字母“C”開頭的14位產品登記編碼。打開中國理財網(http://www.chinawealth.com.cn)的搜索框內輸入該登記編碼就可以查到對應的產品;如果找不到,那就不是真正的銀行理財產品!
仔細看合同,如果是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中會有發行銀行的名稱;
上銀行的官網看看有沒有這款產品,如果是在營業廳購買,讓工作人員在電腦上給你展示,確保這款產品是出自他們銀行的。
2、看清產品收益類型!
凈值類產品,是指非保本浮動收益,此類理財產品沒有封閉期、盈虧自負,是一種打破剛性兌付的產品類型。
結構性產品,往往和黃金、石油、股票、外匯、信貸等掛鉤,這類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建議理財新手不要碰。
很多打著保本旗號的高收益產品,其實是“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保本不保息。宣傳的是浮動收益中的預期最高收益,但結果往往是達不到預期的。
3、看產品的風險等級!
理財產品通常分為五個風險等級:謹慎型產品(R1)、穩健型產品(R2)、平衡型產品(R3)、進取型產品(R4)、激進型產品(R5)。
不建議新手買R3以上的,此類產品往往是掛鉤股票價格、黃金價格、指數等走勢的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
喵叔看了目前行業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較好的在5%左右,但投資門檻均在5W左右,超過這個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家就要小心了。
所以,聽到宣傳人員說到明顯偏高的收益率,要謹慎。任何理財產品都有風險,即便是銀行的產品我們也要多加甄別、保持理智。
我是喵叔,熱衷理財,從月薪2000到月入上萬,理財讓我變得積極向上,人生道路也因此更加寬廣。我會每天與大家分享理財知識和熱點資訊,在這兒不說你可以立刻發什么財,但在至少可以有些收獲以及規避一些理財陷阱,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學習投資理財知識,可以回顧以下內容《月入4000元就沒必要理財?理財入門要注意這些!》、《還不知道吧,每月存款1000,這樣理財收益能達到50%!》、《干貨!有哪些保本又高收益的理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