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紹興上虞的一個小鎮上,我想你有機會一定可以來我的家鄉,因為這里過年的習俗你一定會驚訝,會喜歡。在一年所有的節日里面,我最喜歡春節了,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年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掃除了,也叫“撣塵”。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打掃干凈迎接新的一年。在一個陽光正好的午后,姐姐把家里的桌子凳子都拿出來,仔仔細細地進行擦洗,再加上陽光的沐浴,所有凳子桌子都和新的一樣。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但在古代,掃塵是一種祛除病疫的宗教儀式,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年底大掃除。另外,“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因此這一習俗也寄托著人們辭舊迎新的期盼。與日常的打掃不同,由于撣塵寄托著人們除舊布新的期盼,也要全家出動,一起打掃,共同為新的一年的美好生活而努力。雖然很辛苦的一項任務,但是姐姐樂在其中。
這是在拔鴨毛的情景。過年了,養了一年的鴨子終于要被端上餐桌了。在天氣晴朗的時候,燒好開水,然后殺鴨子了。殺完就得把毛,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鄰居慢慢地耐心地在拔。鴨子是用來宴請賓客的,它有多種做法,可以曬干,可以清蒸,紅燒等等。
一年一度和小弟弟放鞭炮,他總會買好鞭炮,吃過晚飯便和他一起放鞭炮了。放爆竹,歷來是中國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爆竹一放,年就嚇跑了。從小我們就學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爆竹聲響也是辭舊迎新的標志、表達了自己喜慶的心情。
這是自己親手做的烤翅,在待客之時宴請賓客。事先把雞翅洗凈用醬料腌制,再放入烤箱。自己第一次的嘗試成功了。也就是在寒假之時有時間研制好吃點與家人分享了。最開心的是他們吃的時候的滿足和笑容了,對我最大的鼓勵。
一大家子團團圓圓地圍坐在一起,這次吃的是火鍋。各種食材,配料,醬汁。大家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相聚,齊坐一堂。美味的食物,新鮮的食材,再加上可口的飲料,在那個難忘的晚上,盡情地享受。過年就是團聚,一起舉杯,一起分享喜悅和幸福。
過年了,少不了趁著陽光,大家一起出去走走。這是我為家人們拍下的合照。陽光正好,笑容長存。
我的家鄉過年是這樣的,太多的習俗,由于自己的能力不才太多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