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現在的定義里將語文的性質分為工具價值性和人文性,在教育行業語文的工具性是被重視的一個性質,因為我們應試教育的制度決定了我們必須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真真實實寫在試卷上的才是真,其余的再說吧。這是現在教學過程中很現實的一種現象,我沒有批評應試教育的意思,只是在陳述這樣的一種現實狀況。
? ? ? 我自小就喜歡讀書,各種各樣的書我都視若珍寶,小學時期我有大量的閑余時間去讀書,不受約束地讀,想讀什么讀什么,但是在我上初中以后再去看這些書就被稱為課外的閑書,老師千方百計的阻撓家長的不支持讓我始終沒能把讀書這件事一直堅持下去。后來讀高中了,高一高二老師還會講一些關于生命哲學的東西,等到高三就是格式化的套答案模式。最讓我不能容忍的是做閱讀理解必須按“標準”答案一條一條來。就像上堂課老師放的視頻中周國平先生講的,所謂的“標準”答案作者都不知道,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未必是那樣想的。
? ? ? 這樣強行的灌輸道理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也是教育行業的悲哀,更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強硬灌輸的不是道理也不是人生的思考那僅僅只是需要寫到試卷上的一些字而已。
? ?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無比懷念那些能夠自由自在讀書的日子,雖然沒 在現在的定義里將語文的性質分為工具價值性和人文性,在教育行業語文的工具性是被重視的一個性質,因為我們應試教育的制度決定了我們必須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真真實實寫在試卷上的才是真,其余的再說吧。這是現在教學過程中很現實的一種現象,我沒有批評應試教育的意思,只是在陳述這樣的一種現實狀況。
? ? ? ? 說來說去我們現在所缺的就是對語文的人文價值的重視,工具性是很重要,但是相對人文性而言我還是認為我們應該重視人文性。人文性是很龐雜的一個系統,單憑老師教肯定是教不來的,這要學生有很大的求知欲望,這個求知欲望是從哪里來的呢?就是從老師這里給的,老師作為領路人就是把學生領到知識的寶庫前,讓學生主動去挖掘寶藏。
? ? ? ? 為什么我覺得語文的最高價值是語文的人文價值呢?就是因為我認為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更清晰的思考生命,認識世界,發掘真理,而不是學會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