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都的最初的印象,最早來自成都宣傳片,陽光在張靚穎的臉上留下微醺的光暈,跟隨著她緩慢的腳步,踏過專屬這座城市的每條青石板街。而那句“我在寬窄巷子,你在哪里?”似乎也同,“歲月靜好”一般,不曉得曾成為多少文青的個性簽名。
這次在成都呆了六天,曾緩緩地走過大街小巷,感受過春熙路的繁華,體驗過人民公園的市井,跑到錦里和寬窄巷子去搜尋時光的印記,也在夜幕低垂時候,獨自走到天府廣場……
遇到過成都本地阿姨耐心地為我指路,甚至與我同行,聊起成都穿城而過的河,聊起市中心很有文化淵源的文翁路,也曾笑著復述語速極快又有點儂糯的成都話;
與小區(qū)門口的保安大叔聊天,感慨于他們辛酸不易的生活,也曾對碰甘旅社的91年創(chuàng)業(yè)小情侶心生敬佩;
跑到四川博物院去了解巴蜀歷史;
也傻傻地坐很遠的車,走很遠的路到三圣花鄉(xiāng),在偌大的濕地公園里面不停地走哇走。
懶散的時候就窩在旅社的沙發(fā)里,讀著張嘉佳《我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淚流滿面……
常常總會感慨,時間太快,指縫太寬,時間過去半個多月了,坐在一個安靜的角落,默默細數(shù)曾陪我走過的流年,記憶里的一點一滴,都似一幅溫馨的畫面。感恩生活,感恩生命,在我無比懷念泰國的時候,能來到這里,獨自挽住緩緩流逝的光陰,慢慢彳亍,一步一步,都是甜美記憶的腳印……
柴米油鹽醬醋茶,一點一滴都是幸福在發(fā)芽……
——王力宏《柴米油鹽醬醋茶》
5月25號,機艙里傳來很好聽的馬來語:destination china,成都。飛機平穩(wěn)降落。有種悵然,有種孤單。也從那一刻,開始懷念。
5月25號,在吉隆坡機場等待了很多個小時,四點多鐘,來到登機口,清一色的中國面孔和成都口音,讓我忍住不笑了出來。找個空的位置坐下,旁邊的老頭老太不斷穿梭來去,打杯水,泡份面,說話的聲音很大,以至于機場的服務人員都板著一張臉,頭也不抬地來到你身邊,偶爾口氣里還會有不開心:護照,謝謝!讓我感覺好似到了中國的火車站。一會兒,兩位年輕女孩兒走了進來,隨意地聊著天:“聽到成都口音,真好”。
登機了,飛機上充斥著聊天的聲音,四川話,全部。
晚上11點40分,飛機降落。尋了一個漢堡包店要了一杯水,被告知3點鐘就要打烊。美麗的夏姑娘什么也沒說,開車來機場接我。
26號早上,背著大包小包找到預定的青旅,老板不在,東西放在門衛(wèi)那里就出門了。
早起坐在成都的公交車上,很安靜,很干凈,很像北京。每位上車的乘客,都面帶著微笑,早高峰也沒那么堵,問路遇到的每個人,大都愿意用讓你想重復的成都口音認真指給你。成都話很軟糯,很快,覺得好玩。
感受本地人最日常的生活,就要到日常休閑的公園,哪里擁有著城市最本真的素顏。
迎著盆地深處氤氳的水汽,我尋覓到了這里——人民公園。
早晨九點多鐘,晨練的老人們還未散去,廣場舞大媽們還在耐心地挑選著曲目,扭動著熱愛生活的身姿。
慢慢走過茂密蔥蘢的林蔭道,一腳一腳地踏過平整的石板路,偶爾從身旁穿過用成都話閑聊的一家人。成都話的感覺時快時慢,有著獨特的節(jié)奏。語氣中有時帶種不客氣,有時帶種祈使。
“哎,妹妹,做個問卷,送你一包紫巾(紙巾)啦!”忽然被位五十多歲的阿姨拉住,下意識地沖她笑笑,看一眼她手里的問卷。“哎,你早飯ci沒ci啊?”我笑著搖頭。
“哎呀,早飯一定要ci的啊……”阿姨語重心長,眼神嚴肅地教誨我。
“哎,你在ceng都幾年啦?“
“啊?我剛來,過來玩的。”我實話實說。
“哦,你si來旅游的哇?哦,好吧。”
話沒說完,阿姨轉(zhuǎn)身走開了,走了幾步又回過頭沖我道聲:“謝了!”然后很瀟灑地轉(zhuǎn)身去。
與這位阿姨的幾句對話,讓我心情大好,除了有意思的成都口音,還有大媽的舉止神態(tài)。
有多久沒有人拉著你的手跟你閑聊些有的沒的?初到成都,遇到的每個人,老人,年輕人全部都是方言。常常讓我有無措感。想起這一路遇到的人,公交車上問路的大媽很可愛,很熱情,連著告訴我兩遍,下車后向前直走,不用過馬路。也遇到不耐煩的清潔工阿姨:你過去看不就zi道了嗎?還遇到一開始很冷淡,漸漸就很熱心的保安大叔,陪我攀談好久。
后來夏姑娘告訴我,幾年前,你一講普通話,成都人對你的眼神就會不一樣。想起汪涵曾說,“響”的繁體字是“響”,鄉(xiāng)音。方言,是一種根的文化,鄉(xiāng)音帶給人親切感,歸屬感,當然也與異鄉(xiāng)人之間建起一座巴別塔。
人說,成都是座很慢的城市。穿過城市的立交橋時,幾次邂逅埋頭納鞋墊的阿姨。每次都看見她旁若無人地經(jīng)營著手中的針線,瞥見她陳列在地上已經(jīng)成形的鞋墊,花色簡潔,不是那么美,但她的專注讓我感動。
成都人懂休閑,也很愛學習。公園每隔幾處的休息椅上,總能見到三三兩兩的老人手握一份報紙或者輕輕翻動書頁。而公園里的休息長廊,人們則相對而坐,伴隨著悠揚的曲韻聲聲,大家盡情地遨游書海。這時候,你都不好意思從他們面前走過,生怕不小心攪擾了他們,卻又禁不住想穿過去,好沾染一縷書香。而像泰國一樣,成都人也很愛養(yǎng)狗,隨處可見遛狗的人群。
茶和麻將于成都人來講,或許就像食物一樣不可或缺。公園里就有專門喝茶打牌的茶園,十幾塊錢一壺茶,從早坐到晚。大多是老頭老太們,身著寬松的雪紡衫或者棉布T恤,搖著大蒲扇坐在竹制搖椅上,將自己包裹于花花草草之間,品茗打牌,連日頭估計都羨慕地不舍得落下呢。
人民公園就像成都生活的大觀園,詳細記錄著成都人的生活點滴和市井瑣事。腦子里開始播放王力宏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在這里,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簡潔卻不簡單,成都人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一點一滴地播種著幸福生活的種子。
回到住處,和門口執(zhí)勤的保安大叔聊了起來。大叔看去五十多歲年紀,綿陽人,原來做建筑工作,后來因為高血壓,不能工作了才回來找到這份相對輕松的活計,工資很低,每月1800。孩子在廈門打工,“老太婆”就在旁邊工作。
聽說我做新聞工作,大叔的眼睛瞬間亮了,另一位大叔干脆向我豎起了大拇指。說,“那你這次回去要寫su(書)嘍?”
大叔問我是否知道北京經(jīng)濟維權(quán)的電話。或許是覺得我能幫上他,大叔主動說起自己聽廣播時,聽到北京有賣治療高血壓的藥,結(jié)果被騙了,藥沒效果,兩三千塊錢打了水漂。我竟一時無言以對,看著他時過境遷或許沒那么難過的空洞眼神,我知道我什么都做不了。
他告訴我,這個小區(qū)的房子分屬五家單位,住在這里的大都是干部,房子從170平方米到220平米不等。170平米的是處級,200平米的是省級。現(xiàn)在最大的官是廳長和人大常委主任。在這里租一套房月租三千多。還有一位保安大叔干脆跟我聊起了各個省份的簡稱,四川簡稱啥?“川”,“四川簡稱蜀!大叔邊說邊自信地笑了。
”云南簡稱啥”“哎呀,我真想不起來了。“滇!”大叔樂呵呵道。
還有一位大叔,資陽人,他埋頭講了很多他的經(jīng)歷和成長,但除了簡單的幾句話,我大都沒聽懂。
下午六點鐘,大叔吃晚餐了。一大碗米飯和大鍋菜。住在這里的一位阿姨走過來同他閑聊,“cisa子?(吃啥子)”順便探過頭看一眼,隨口道一句,”咋沒的zou(肉)?“我不愛吃肉哦”大叔回應著。
看著這些漸漸步入晚年的大叔們,很熱心地與外人分享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他們或許沒指望能得到幫助,簡單地閑聊之后,打發(fā)了漫長的時間,最終生活還是落入了最樸素簡單的柴米油鹽中。
武侯區(qū)的夜晚很熱鬧,各色彩燈亮了起來,當我經(jīng)過一家歌舞廳旁邊時,《take me to your heart》的前奏開始響起。強烈的節(jié)奏感讓人瞬時沒那么累了。返回來問路時,發(fā)現(xiàn)迎賓臺前的男人很帥,有張精致的臉,混合著吵鬧的音樂,他告訴我向前走五分鐘。而后來每次經(jīng)過門口看到大叔時,他總會問兩句:“去哪里玩啦?有沒有去耍都?”
錦里、寬窄巷子
年華似水,匆匆一瞥,多少歲月,輕描淡寫……
——黃磊《似水年華》
一直到現(xiàn)在都沒去過烏鎮(zhèn),卻深深為《似水年華》里似水的情感和淳樸的民風所感動著。
錦里,留住你的錦繡芳華。
一個小雨過后的清晨,獨自背著相機來到這里,莊重地像赴一場約。大部分的商家門窗輕掩,時而傳來一兩聲悅耳的鳥叫。巷子里有三兩老人安靜地走過,地面濕漉漉的,偶爾踩到小水潭,便會有濕濕軟軟的水花濺起,腳背感覺癢癢的,像做著調(diào)皮的游戲。
小巷很安靜,時而能聽到兩句成都口音,悠閑散適的成都人可能不太喜歡早起,多的除了晨練的老爺爺奶奶們,便是安靜地坐在褐紅相間的長廊上讀書的玲瓏少年。
灰褐色的墻壁上碧綠的爬山虎安靜地躺在上面,翠色欲滴,墻頭盛開的小花開得熱烈,盡情展現(xiàn)著火熱的生命力。黑瓦,紅墻,被歲月鋪滿了青苔。每扇格子窗前的紅燈籠似乎都記載著一個故事。赭紅色的格子門窗寫滿歲月斑駁,仰望閣樓上那扇微闔的窗,總覺得會“吱-呦—”一聲打開,晃過一張江南女子的清秀面龐。
那是居住在《似水年華》里如落英般的女子,在微雨的清晨或薄霧的黃昏,她也曾輕輕探窗遙望,自此迷失在這片寧靜的水鄉(xiāng)。我終于來了這里,而你,是否還在?
路過一間小店,倉央嘉措的唱詞穿破云霧,斷斷續(xù)續(xù)而來:、
如果不相見,
便不會相戀,
如果不相知,
便不會懷念
……
多么應景的歌詞,冥冥之中記錄著曾尋覓到這里,也迷失在這里的善男信女。千百年來,是有多少人在這里邂逅了愛情,又有多少人帶著愛情而來?
站在河邊的吹笛人,背影瘦削,卻極專注。笛聲悠揚,曲調(diào)婉轉(zhuǎn)清澈,悄悄拍下了他的背影,連同他面前那片波瀾不驚的湖水。
漆重門是一家噴漆繪畫的小店,而這名字卻讓我想起瓊瑤筆下的《煙鎖重樓》,禁不住哼起,“有七重古老的門,關(guān)住了七百年的青春,七百種古老的故事……”是啊,在這片黑瓦紅墻里,是不是也曾留住了七百種古老的故事。徜徉在這樣的古鎮(zhèn)里,我沒能留在自己的相機里,但誰知到,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忽然好想去看看那個有著七重牌坊的安徽古鎮(zhèn)。
在這里,整個世界好像都是自己的,就那么安靜地、緩緩地走,挽住時光。
夜晚,華燈初上,錦里的紅燈籠也漸次亮了起來。昏黃,朱紅,光影閃爍中,小鎮(zhèn)熱鬧了起來。用相機定格了此時的美好,也留住了匆匆而逝的光陰。
而我突然想說,此刻無論你在哪里,我都在西南邊陲的小城問候你,與你共同分享這份美妙。遙望武侯祠外的紅墻,諸葛孔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別哭,我最愛的人,今夜你如曇花綻放……
—— 水木年華《別哭我最愛的人》
青城山和都江堰一行,卻深深刺痛我的內(nèi)心。車窗外飛快掠過震后重建的新房,藍天白云在燦爛陽光的襯托下愈顯生機和活力,有誰會想象到七年前,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
每當導游介紹,這個建筑在地震的時候被毀掉了,這是后來重建的時候,心總會咯噔一下。
站在都江堰的橋上,導游指著煙霧繚繞的群山告訴我們,那座比較矮的山背后就是當年地震的最中心,映秀。遙望而去,濃重的云霧之下,是他們現(xiàn)在安穩(wěn)平淡的生活。
2008年,我高考,對這個世界最大的好奇心就是走出盆地。那場地震遙遠地似乎與我沒有半點關(guān)系,也從來不會想到,將來有一天,我會來到這個地方,我會看到這里的一草一木,會撫摸過這里的一磚一瓦,會真實地踏過這里的土地……
在拜縣的幾天,正好是7周年紀念日,看到了《南方人物周刊》推送的選自張良《汶川地震168小時》的幾篇文章,那些場景的還原,看的人心咯噔咯噔地跳,幾處細節(jié),我竟忍不住落淚了。7年之后,我努力想做這個時代的記錄者,當我真實地觸碰到這片土地時,內(nèi)心感慨萬千。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當高二那年的地理課上,老師講到道教名山青城山,當我像背誦順口溜一樣背誦“青城天下幽”的時候,從沒想過,有一天,我能真的爬上了這座山。
山上數(shù)百上千年的金絲楠木參天而立,再加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青城山的天然氧吧名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盡管外面太陽很曬,但山里絲毫不覺得悶熱,偶爾還會有山風嗖嗖而來,十分涼爽愜意。而人生的際遇又很奇妙,走在青城山的每一步,我都懷念曾經(jīng)滄海的因他儂山(清邁)。
街子小鎮(zhèn)的的古鎮(zhèn)氣息我很喜歡,但是隨處吆喝的各種叫賣聲和林立的店鋪讓我害怕。一路上此起彼伏都是導游的講解聲,即便在這樣一個保存完好的古鎮(zhèn),都沒有辦法慢慢地感受它的一草一木,灰瓦白墻。當文化被商業(yè)和消費充斥,很多美好的心境也隨之遺失。最好的方式就是盡最大的可能,讓眼前的美景刻印在腦海中。
結(jié)尾:
在成都,
到九眼橋體驗過了專屬這座城市的夜景,
在隔壁子酒吧的雞尾酒與駐場歌手的架子鼓里感受迷離,
也曾因為走錯路而錯過了川大最美的校區(qū),
也因為吃不了辣錯過了成都的很多美食,
也沒能和大家享受臨別前最后的晚餐……
每段旅程都是一種成長,每一段路也總不免遺憾。而我感恩這一季有你們曾陪我度過,那路上的點點滴滴,都是人生護照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親愛的曾路過我生命的人們,無論將來你在哪里,我都會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祝福你。也渴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最美的人生年華里,緊握住夢的手,為了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不遺余力,不害怕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