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些日子,我在朋友圈中分享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為什么學起畫畫來》;之后,也在朋友圈中發過幾次練習。很多朋友(有同學、同事、朋友)給我留言,想學,到時也把他(她)們拉進群中。
事實上,我也是受了“網上“同學的影響,開始逐步走到繪畫這一步的。
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已完全、徹底與過去告別,現在已完完全全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最多、最常見的場景是:大家都抱著一個手機聊天、游戲、讀書、工作......。
現在“手機“的概念,也與我們以往的陳舊概念完全不同,這就是個小號“電腦“,配備、功能一點也不比臺式電腦差。最重要的是它的便攜性,它能把我們所有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起來。
以前我們還有借口、我們還有原因,認為我們的進步受囿于環境、受囿于我們狹小的“山區“文化氛圍,因為大家都是這么做的、都是這么想的,我是在這塊土壤中生長起來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生長的土壤完全可以由自己選擇。以前我一直在說,這個世界是互融共通的,宇宙的本質規律都是一樣的,人類、宇宙的進化、發展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首先在商品世界,我們摸索出了貿易、互通有無、發展各自特長經濟的好處(1947年,在日內瓦簽訂與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接著,我們又實現了人才的定向分配向市場分配發展(當然,先進的國家早已實現;就象應試教育,也可以預言,會向人的個性釋放、特長發展)。憑著自己的能力與興趣,自主找工作。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命運你做主。現在也逐步從量變到質變,釋放出它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整個社會協調中、個人精神追求卓越中......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我在微信好多優秀的社群中,看到太多的太優秀的年青人。
現在,借助于科技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飛奔,精神的世界也徹底開放。各種技能在下降,人類的發展在加快;會有一部分人真的會進化成“外星人“ 。
二
現在是學習最好的時代,也是個人能力能夠最快提升的時代,因為現在學習的模式也與以前(七零后一代或是過渡期)那個時代徹底告別,完全是從“山間小道“升級到“高速公路“來。
1
想想我們那時候學習是多么難,學習渠道是多么窄。記得我上初一時,還根本不知道英語是什么,不知道英語單詞是要背的;哪象現在,從小學、幼兒園就開始學,而且網上各種培訓機構、網課、各種學習APP......,組團、打卡......,種種資源、種種環境,浩如煙海、層出不窮。還可以與國外的外教一對一、面對面學習、練習,比如“51talk“app。
以前培養一個人才有多難,尤其是女孩,要有多么殷實的家境、開明的父母,常常要出國留學、漂洋過海,比如林徽因(父親林長民、公公梁啟超)。現在通過網絡,一切變得簡單起來。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在銀行學校才開始接觸電腦。那時電腦還很稀缺,學校也就一兩臺。DOS時代,全是黑白畫面,字符式。那時想自學這玩藝真難啊,既無空閑電腦實踐、也找不到合適的教材。盲目亂學一通,當時自己還在異地報了一門函授課程,去了一兩次都聽不懂;還把單位的營業電腦鼓搗得數據全部丟失!哪象現在這么幸福,不僅各種網課、各種書籍滿網飛,從簡單到復雜;而且各種大學專業視頻教程,在網上都能找到;也可以找各個層次的專業老師面對面輔導。
2
因為學習的門檻大幅降低,學習的資源、學習的渠道象海洋一樣豐富與寬廣,牛人輩出的時代來了;各種學習過程、學習積累被大幅縮短。
我在《我為什么學畫畫》這篇文章中提到兩個人。一個是90后文清、一個是80后李添。都是我寫作班的同學。
文清堅持自學,每天繪畫打卡兩個月,繪畫水平就達到專業的程度;不僅開班授課做老師,還收費給人畫肖像,但她背后的努力,我沒去關注與研究。倒是李添,我確實看到、感受到他的成長,實際上我所見、所感受到的,也只是他生活中的微小部分。
李添先是堅持每天寫作打卡,已經半年多了,至今從未改變。他是水滴石穿、日積月累虔誠的信仰者。我在自己接觸的群中,總能遇到他,而且在所有的群中,他都日復一日的堅持寫作打卡,就象廣告一樣:大寶天天見。你想忘記都難,好象是你生活的一個部分。如果真的是廣告,別人都會把他踢出群,但人家是個學習者、分享者,你是群主都不好意思,而且群中有時還特別需要這樣正能量的人。
寫作不僅給他帶來能力的提高,人氣、個人品牌的提升,也給他帶來寬闊的視野,學什么都能觸類旁通,特別快。如今他業余開寫作班的同時,受了文清的影響,也開始學繪畫。
一開始從簡筆畫-簡單的小圖標開始,(后來我在一個群中看他說過, 他臨摹學習的是《可愛手繪生活-一學就會的1000個簡筆畫》。)每天打卡是他的法寶,日積月累是他的信條。他又開始在朋友圈、各種群中天天打卡。進步真的是神速。
簡筆畫打卡幾天,我又看到(朋友圈)他跑到“云端速寫(公眾號、微信群)“中去,開始去嘗試人物素描了。
僅僅是十多天,他在繪畫能力方面的成長又跟寫作一樣,好象每天都在質變,每天都是不一樣的他。從臨摹、與原畫象不象,轉變為表達自己的主題、表達自己的思想了。畫面開始活起來了。
當然,這背后還有他的很多努力、摸索、思考與總結。
現在他在“文清畫班“做管理員。文清請來的一個好友、資深漫畫師對他評價:
說句心里話,目前群里所有人作品我都看過,唯一真正具有藝術大師潛力的,就是李添同學,畫面太有創造力和個性了,我們其他人畫畫,原創,寫生,臨摹,目的都是畫得越像越好,但是李添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帶著“畫得像”的目的去的,非常有想法,這點也就是很多人所說的“藝術細胞”,心服口服。
這種人我目前來說只見過兩個,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已經在法國留學深造了。
三
我記得李添曾經說過:看文章的人基本都是寫作者。寫作群體,真的是一個讀書的群體、學習的的群體,精神上自我不斷追求進步的群體,輸出會倒逼輸入。
大家學的多了,就會有自己的想法,就會有自己的思考,就會有自己發展的方向。
就象李添,在向寫作主題發展;文清在向繪畫方面發展;有的同學在向公眾號排版、運營方面發展;還有的同學,比如萬麗老師,在向腦圖方面發展,因為上課時,大家看她這種工具,都想擁有,她就立即開班了。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學習群,群主高博士,就專門研究讀書。怎么快速閱讀、主題閱讀,他能一個月看幾十本,一年計劃1000本。而且基本都寫讀書筆記,有時是主題讀書筆記。就象他分享的“讀書方法論“,對十二本如何閱讀方面的書進行總結。
我這樣的同學還很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優秀的寫作者、分享者、思考者。
四
知識經濟的大時代或已到來。2016年或是知識經濟、知識商品化的原年。就象很多文章、公眾號、聽書......,還有專家問答等等,都開通了打賞、付費功能。知識經濟也跟商品經濟一樣,先展示給你看,你認可了就付費學習,跟試穿試吃一樣。
當然也有質量好壞,你要真的給別人帶來價值,讓別人感到物有所值、物有所超,就跟營銷客戶、經營人脈一樣,你不給別人帶來價值,別人怎么會跟著你、 黏著你、買單你。
現在的很多能力實際都在向普眾化發展,比如讀寫、英語、畫畫......,就象十幾年前,司機還是一個職業、是一種特殊技能,現在也普眾化了,成為人人必備、人人都會的技能。
有時我會想,我們或處于物質需求向精神成長的過渡期,這也標志著人類的不斷進化。
(注:我這里說的所有同學、學習者,都有他(她)們自己的工作,讀書、學習、畫畫……,能力的不斷提升,基本是他(她)們的全部業余生活。這次不覺寫長了,空閑再整理。)
20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