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第五章:(思考)的筆記。
用瑞田慢閱讀的方法論,刻意練習閱讀水平
第一步、建立環境,調整狀態。
找到一個無人影響你的地方;
關閉手機;
關閉電腦wifi;
準備好水;
準備紙,筆,必要文具;
解決尿點問題;
冥想1分鐘,進入高效狀態;
第二步、為什么要讀這一章?
我會思考么?
為什么要學習思考?
看看李笑來是如何思考的?
什么是正確的思考?
第三步、規劃時間:預留好閱讀,筆記的時間。
閱讀,收集關鍵字:10分鐘
閱讀理解,30分鐘;
筆記:15分鐘;
思考,輸出,行動,2小時;
第三步、閱讀,收集關鍵字。
關鍵字,句子。
獨立思考;迷信權威;思維陷阱;概念不清;不確定性;雙盲測試;因果;對立論證;感悟與道理;舉證責任;逆命題;
第四步、理解關鍵詞關鍵句子及筆記。
關于雙盲測試是什么?
這是安慰劑的測試試驗,把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服用安慰劑,一種服用藥物,但是病人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這是一盲。
第二盲,就是兩組實驗人員也不知道哪一組是安慰劑,哪一組是藥物。
如果試驗的結果,用安慰劑和用藥物的療效一樣,就可以視藥物無效。因為這說明的藥物跟安慰劑的作用是一樣的,而安慰劑沒有治療作用。
第五步、思考。
為什么要思考?
因為思考是學習過程中第二重要的事情,第一重要的當然是行動。很多人之所以學了半天毫無用處,僅僅只是滿足一種心理上的快感,就是因為學習的過程到思考前就停止了,或者對思考淺嘗則止。因為思考太麻煩,太燒腦。
真正會學習的人,把大量時間用到了思考上,想明白了,然后再去行動。比如李叫獸,他學到了《金字塔原理》中的方法,些一個通知的時候,本來用10分鐘就能寫完,他非要用金字塔原理的方法,愣是用了1個小時,搞定一個通知。
李笑來在這一章,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正確的思考,什么是不靠譜 的思考。
有一種行為,跟正確與否無關,直接就是不思考,比如“迷信權威”。這種不思考的習慣,會讓大腦變成榆木疙瘩。不過,我們經常會遇到引用名人名言的情況。而很多人引用名人名言,基本不思考,直接當成真理就用了。名人名言,有時候是真理,有時候是有邊界的真理。
就拿李笑來自己的話來說。他認為,閱讀應該逐字逐句的讀。如何理解這句話?如果你真的理解成一個字一個字,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的讀,你就一定是個不喜歡思考的人。因為試試就知道。如果把李笑來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逐字逐句閱讀你不理解的內容,達到理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讀一個詞才能正確理解,如果把詞分成字,反而會降低理解速度。比如你把“正確”這個詞分成一個“正”字和一個“確”字,你可能反而蒙圈。逐字逐句是有邊界的。
逐字逐句其實也并不意味著慢。當你的閱讀量大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你的逐字逐句的閱讀速度比別人的什么掃讀跳讀影響閱讀的速度都快。不信可以兩個人一起拿一本書來測試就知道。
而人群中,李笑來做了一個關于思考比例的推演。這個比例的正確性不得而知,但是,不思考的人之多,我們可以從感性上理解。
他認為,80%的人是不思考的,剩下的思考20%中的80%,是錯誤的思考,因此正確的思考 只有4%,而這4%中,絕大多數選擇了沉默或負面的幫兇。
如何正確思考?
正確的思考方法,就是四個字,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聽上去簡單,但是鑒于這么多的人根本不思考,因此也就變成了稀缺的東西。
獨立思考的意思是,把別人思考過的東西,自己重新再思考一遍,研究其合理性。自己重新思考的結果,或者跟別人不同,或者印證了對方的思考的的正確性。比如前面舉的例子,李笑來說的逐字逐句閱讀。如果不思考,可能就會很辛苦地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讀,最后發現不管用,于是大罵道理不對。真正會思考的人,會想為什么這么說,這種說法需要什么條件,什么邊界,如何操作。
通常,不喜歡思考,會導致概念模糊,大腦中的知識結構混亂。例如,有文章說人一天要喝八杯水才夠健康。
八杯水是什么概念呢?多大的杯子?不知道。
也許有人說,就是通常喝水的杯子。那么通常喝水的杯子,究竟是多大的呢?
在人生病的時候,最常聽人提起的,就是要多喝水。那么多喝多少水算是多喝了呢?比平時多?平時喝多少算是少喝了呢?有人說,尿液如果是淡黃色,就算喝水夠正常了,可是,很多坐便器里本身就有水,所以,尿的顏色實際已經被稀釋了。看顏色,除非用其他容器。
還有人說每天喝水1700毫升就標準。問題又來了:
夏季跟冬季一樣么?
運動跟不運動一樣么?
身體胖跟身體瘦一樣么?
男人跟女人一樣么?
有腎病跟沒腎病一樣么?
因此,你會發現,一個簡單的喝水,如果想要形成一個正確的標準概念,有多不容易。所以,思考會有多重要呢?可想而知。
思考的誤區。
要想獲得正確的思考認知,就要避免掉入錯誤的思考,掉入思考的陷阱中。李笑來講了幾個思考的坑。
- 錯誤的因果關系
我們容易把順序發生的事情,歸因于因果關系。比如:一唱雄雞天下白。雞叫了,天亮了。好像天亮的原因,是因為雞叫。
因果關系的思考方式,是人類固有的習慣,也很容易造成誤會。電影藝術中,會用這種心理來調動人們的情緒。比如上一個鏡頭是一個痛苦的表情,下一個鏡頭是一個病人,我們就自動把上一個鏡頭的痛苦歸因為看到病人的痛苦,哪怕這兩個鏡頭可能完全不是在一個地點一個時間拍攝。
人類有這種尋找原因的天性,因為人們不喜歡不確定性,因此一方面用科學去尋找原因,一方面,難免自己編造一些因果關系。比如有些宗教。
工作中,用順序歸因的方式來建立因果聯系,特別容易造成誤會。在平時對話過程中,當一方說了一句話,另一方說的下一句話,自然就會被視為上一方說話的結果。盡管也許后者是說的另外的話題。因此,如果要避免誤會,就一定要跟上一句話斷絕關系,以免產生錯誤的因果。
夫妻之間的吵架,也有很多是因為這種對話的自動因果關系造成。比如:
女:今天晚上一起吃飯吧。
男:晚上還要加班。
女:我每次找你,你都加班,是不是心里根本沒有我?
我們看到這段對話,女孩把順序發生的事情,歸結為因果關系,因為每次都不陪我吃飯,所以,心里沒有我。實際上,這是兩件沒有因果關系的事情。
- 對立論證。
就是用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框架去說明,比如:史蒂芬·平克在《思想本質》中說:
“美國軍事入侵伊拉克的行徑到底是侵略還是解放?墮胎到底是結束妊娠還是殺嬰?高稅率到底是財富的重新分配還是個人收入的充公?公費醫療制度到底是用來保護公民健康還是用來擴大政府權力?”
李笑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人學一樣東西,是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就去學了,而同樣的原因,另一個人則因為不知道為什么要學,就不去學。這體現的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框架。
當你寫的一篇文章被別人批評時,你可以認為是一種對你惡意的攻擊,也可以視為你進步的鞭策動力;你的男朋友不陪你吃飯,你可以視為不愛你了,也可以視為因為愛你,要賺更多的錢,準備你們的未來。
- 舉證責任。
這個問題,經常會在辯論中遇到。原則是誰主張誰舉證。比如下面對話:
甲:有白色烏鴉。
乙:瞎說。
甲:你又沒有看過所有的烏鴉,怎么知道沒有?
還比如:
甲:上帝是存在的。
乙:你怎么知道?
甲:你怎么證明不存在呢?
不懂舉證責任的邏輯,就無法溝通。
- 逆命題。
逆命題,在廣告中使用很多,制造認知混亂。比如:
用xxx牌香水的女人,很有品味。
所以,想要有品味,用xxx牌香水。
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逆命題。如果想想就明白,有品味,跟用xxx香水一毛錢關系沒有。
思考的模型很多,思考的深度,廣度,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用時間來打磨。學會思考的最重要的要訣,就是要學會提問。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
以上,是用瑞田慢閱讀的方式,step by step來閱讀李笑來《把時間當作朋友》第五章,思考。
歡迎加入瑞田慢閱讀,刻意練習閱讀,思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