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在一個十倍速爆炸成長的時代。
根據估計,《紐約時報》一周所包含的資訊量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還要多。
現在全世界新產生的數據量每年增加40%,每兩年數據翻一番。2012年、2013年產生數據量總和是人類有歷史以來到2011年產生數據量的總和,兩年的數據量等于一萬年的總和,這個數據規模為1.8ZB。
新的科技知識大約每兩年就會成長一倍。對正要就讀大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前兩年所學的知識,在三年級就全部過時了。
『信息超載』
我們用快節奏的方式來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
生怕哪一個技能沒有學會就落后于人;哪本書里的觀點別人信手拈來,自己卻一無所知;哪個大咖的線下分享會自己沒有來得及參加。
一天恨不得學習25個小時在各方面提高自己,但是卻沒有看到效果。
拿讀書來講,為什么我們會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
最直接的原因: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把一本書從頭看到尾,記下有啟發的句子。我們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記錄新知識的過程。
這樣看書的問題在于,認為自己的記憶力有問題,記不住書里的字句。最可怕的是連書里說了什么也記不得!連自己讀了什么都記不得,還能內化成能力?
那么記不住的原因是什么呢?
閱讀+劃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但理解和記憶孤立的信息,并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信息與舊經驗聯系起來。
比如,你要記住B6這個信息,想象一位大胸(像B)、有6塊腹肌的美女~
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通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系網,我們便能夠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消極過濾』
我認為,消極過濾就是心理學中的習慣性防衛。
當我們感到自己的觀點、尊嚴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對我,和他干!這時候,我們的習慣性防衛就產生了。
如果自己一直陷入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你學習再多的新方法、新觀點又有什么用呢?
習慣性防衛的根源是懼怕暴露出我們想法背后的思維。
防衛性的心理使我們失去檢討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維是否正確的機會。對多數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種威脅,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發現它的錯誤。
其實,有習慣性防衛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習慣性防衛而不自知--那就會陷入無法自我提升的境地。
那么如何減少習慣性防衛的不利影響?
答案:
綠燈思維
我們先來看看與之相對應的紅燈思維:
一聽到不同意見,就說,你不了解情況,你先聽我說!我時間很緊張,哪有那么多時間聽?去去去,別拿書本上的東西說教,不接地氣。
而綠燈思維第一反應就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
要真正做到綠燈思維卻不容易,我們還必須建立一個更基礎的認識,那就是: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
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我和我的觀點/行為綁在一起。比如有人覺得我的策劃書寫的很爛,我的第一反應是,胡說!你的才爛!而不是思考我的策劃爛在哪里。
聰明人知道尊嚴不是在別人駁倒自己時去維護面子。真正的尊嚴是發現改進和成長的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題外話:
關于習慣性防衛的另一種解讀:
我前面以為
大作家自殺是因為承受不了精神奴役的創傷和世界觀的崩塌。
而現在認為
本質是習慣性防衛的瓦解,讓他退無可退,一無可去的去處。
雖然感覺還是挺像的,但是覺得后者層次高一點。
一個教授的理解:
作家自殺是因為他們始終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死亡只是另一個非世俗的世界,僅僅是一種個人選擇,或者生命的彼岸。
Ps作者有話要說
從明天開始在零點之前交作業。 你猜我能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