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衛懿公好鶴,宮廷園囿四處是鶴。不僅如此,衛懿公還讓鶴出入乘車,享受與大夫同等的待遇。喜歡溜須拍馬的小人一看有機可乘,趕緊投其所好,紛紛向國君獻鶴。衛懿公心里高興,對獻鶴者統統加以重賞。
衛懿公好鶴成癮,顧不上管理朝政,更顧不得管老百姓死活。舉國上下怨聲載道,軍政一塌糊涂。北方游牧民族狄人乘機進攻衛國,衛懿公慌了神,趕緊打開武庫,給將士發武器盔甲,沒想到將士們都怒了,把衛懿公給嗆了一鼻子灰——你不是喜歡鶴嗎?讓你的鶴將軍替我們打仗去吧。衛懿公只好率少數親信御駕親征,結果被狄人砍成了肉泥。
春秋必竟不是大清,衛懿公雖然荒唐,但衛國受到外來侵略時,親自披堅執銳,血灑疆場,骨子里仍不失華夏民族的血性。而作為一國執政者,玩物喪志,用老百姓的血汗錢養鶴,大約也只能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當時,天下諸候各國以晉國實力為最強,一直是中原霸主。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國家權力主要由韓、趙、魏、智四家把持。
趙氏宗主趙簡子派家臣尹鐸去治理晉陽,尹鐸請示:“是讓晉陽只提供賦稅呢,還是讓它成為我們可靠的保障?”趙簡子期懷期待地說:“我希望你治理下的晉陽能成為趙氏的堅強后盾!”尹鐸說:“那我們就得愛護百姓,不能盤剝他們,要減輕他們的負擔。”趙簡子同意了尹鐸的意見,轉過頭對兒子趙襄子說:“尹鐸少年老成,如果將來晉國發生禍亂,你不要嫌路途遠,一定要去投奔他。”
幾十年后,四家執政大夫里,智氏成為翹楚,意欲獨攬大權,對韓、趙、魏三家虎視眈眈。
智氏準備先消滅趙氏,于是聯合韓、魏兩家,對趙氏發動猛烈進攻。趙氏寡不敵眾,已經成為趙氏宗主的趙襄子準備率眾出走,于是和屬下商議。
侍從說:“長子距離近,而且城墻厚實,我們可以固守長子,以圖將來。”趙襄子說:“老百姓修城已經精疲力竭,再要人家賣命,怕是不行啊!”侍從想了想又說:“要不到邯鄲吧,那兒倉廩充實,守個三年五年沒啥問題。”趙襄子說:““倉廩充實沒錯,可那都是民脂民膏。我們還是到晉陽吧,尹鐸待那里的百姓寬厚,人民必定能同心同德。”
智氏隨后包圍了晉陽,晉陽軍民齊心協力守城,二年時間里雙方相持不下。到了雨季,智氏引水灌城,晉陽城里居民家的爐灶都淹沒在水中,蛤蟆跳到了灶臺上,但人民毫無背叛的意思。最終趙氏聯合韓、魏反攻智氏,由此拉開了三家分晉的序幕。
余讀史,每至此而掩卷長嘆。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對內橫征暴斂,對老百姓窮兇極惡。在受到外來侵略時,卻連衛懿公都不如,往往失地賠款,奴顏卑膝!
所謂仁者愛人,就是執政者得拿老百姓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