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頁的書,涵蓋的知識量其實是浩大的,用一篇書評寫完,總有一種壓縮餅干的感覺,釋放起來不是那么極致。
只因為這本書的開悟能力,猶如佛祖之帶給人無邊的沉靜與祥和感,促使我再續篇章算是施道嗎?
作者顧春芳是北大的教授兼詩人,她的文章如行云般流水,如春風般撲面,如泥土般近人,又如母愛般走心,選她給樊錦詩做傳記,是錦上添花的事,可謂敦煌的又一女兒!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對敦煌的女兒的描述,更是對女兒善心與大愛的弘揚,是對天下兒女的包容與啟示,也有對某些目光短淺的人的提醒。在這里,我想聊聊關于讀這本書的3點愛與2處恨。
愛點一:樊錦詩因為真實而可愛。
作為北大的才女,有夢想也有普通人的情懷,她說最初并沒有打算在敦煌度過一生 。是的,窗外風沙窟內落地掉渣,左手冷炕右手貧寒,對于一個生于浙江的姑娘,說愛這樣的現實條件,一定是假的。
那些想家的日子,那些想念親人以及艱難生活的日子,樊錦詩便走進洞窟,看那些包羅萬象的世界級藝術寶藏,她會忘記塵世的喧囂,和內心的彷徨。
她說最初是以三四年可以調回為念想的,結果文化大革命擱淺了調回的夢。后來以夫妻孩子團圓為念想的,可是樊錦詩是敦煌莫高窟的頂尖人才,老公彭金章是武漢大學歷史系的帶隊人,兩邊都不舍得放棄人才,互不讓步,所以樊錦詩主動加被動的依然待在敦煌。
母親的心又怎能不為孩子著想?她想帶孩子半年不去單位工作,就可以自動離職??墒?,父親的離去,家庭的負擔,敦煌的召喚,那個時時入夢的敦煌藝術寶庫的景象,將她再次吸引進藝術的懷抱,自此便是一生!這樣的心路歷程,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心之所向!樊錦詩的經歷,因為真實而更加可愛。
愛點二:敦煌兒女的大愛付出值得愛。
常書鴻作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曾經在法國留學,擅長油畫,如此博學多才的一個人,卻要住土炕,點油燈,吃糠菜,守敦煌。
他帶領職員,小心翼翼的清理掉若干年被風沙淤填的敦煌,一點點的修護,一點點的研究,甚至讓家人也隨他來到荒漠,只為他心中對藝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這是一種大愛,他是為保護世界級藝術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
最終他撰寫了《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與常書鴻對談、書信錄》《敦煌:眾人受到召喚》等書,并被人們稱為“敦煌的守護神”,為敦煌讓更多的人了解和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
還有宿白、段文杰、張大千先生的孜孜不倦的守護與研究,以及國家幾代領導人,包括周恩來、鄧小平、朱镕基、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都對敦煌的愛護和弘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指示。敦煌牽動著藝術家門的心,更是華夏兒女的魂牽夢繞!
愛點三: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偉大設想。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愛與美好應該與世長存。縱使別人拿走了我們的寶藏,我們的終極夢想應該是讓世界性藝術發揚光大。
比來比去其實是比較的快樂,這又怎么能夠與升華的無我之快樂呢?大家共同保護共同研究人類的財產,難道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由于當初的文物失散,給敦煌學研究帶來了很多困難,各國收藏的敦煌寶物,出于爭風出于各自利益著想,研究并不順暢。
而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構想,讓天下蒼生齊聚一堂,只為保護研究敦煌文化,推動世界文明前進的腳步。
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另一處佛教遺址,能如莫高窟般綿延千年持續建造,又保存有如此豐厚博大的藝術和文獻珍寶。
莫高窟的藝術是以中國文化為基礎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亞地區的文化而融匯成的多元文化藝術寶庫。所以,它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痛點一:王圓箓的無知,造成文物的失散。
王圓箓王道士是敦煌的恩人和罪人。是他最初發現了藏經洞等世界級寶貴遺產,卻礙于無知見識少,兩眼只盯著眼前利益,讓很多非常珍貴的文物,低價賣給國外有識之士。
痛點二:敦煌的未來依然堪憂。
物質利益至上的景區開發,時不時在打敦煌的主意。如何保護世界級文化遺產,與如何平衡旅游景區開發,是矛盾的事情,更需要更多的人去找到它們之間的統一。
敦煌的很多文物,由于原材料材質,或者染料的壽命,以及蟲害等問題,依然困擾著這些寶貴的遺產。這是千秋萬代的事業!需要更多的樊錦詩、常書鴻般的兒女守護關愛弘揚!
敦煌,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全世界將士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