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黃沙、水污染、交通擁擠……,一切問題都會被解決,北京正經歷城市化的必要歷程。東京、倫敦都經歷過這些問題的困擾,現在兩地已經得到了很大改善,甚至成為了宜居的城市。所以從人類社會的整個歷程來看,事情總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對未來有一個美好的規劃,新事物在舊事物的滅亡中產生,社會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向好的傾向是毋庸置疑的,問題的關鍵在于犧牲的是哪一代人的利益,你存在于哪個時代,你的存在是如何影響你的判斷、取舍。我將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常用維度來闡述我的觀點。
1.政治維度。準確地說是政體維度,至今存在的政體有2大類,一是君主制,包括君主專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二是共和制,議會制共和制,總統制共和制,代議民主共和制。目前看來,人們很難確鑿的說出,哪種政體是最好的,卻能指出哪種政體是不好的。所以各國當下的政體選擇,都是不盡完美的,只是在某種權衡下進行的選擇。完美政體的出現,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我們可以有機會更加理性、從容的生存與生活;壞事是追求完美政體,更替舊政體,一般是伴隨著大范圍的起義、戰爭、流血、犧牲換來的,這是政體更替最常用的手段。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犧牲是難免的,是歷史給予人的任務,只能接受,無法拒絕。
2.經濟維度。迄今生產力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子信息時代。每一次時代的更替,都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受益最大者往往是那些最先進入時代大門的人,這批人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資源占有、膽識魄力、長遠眼光,并且很少是那種已經在上個時代處于受益頂峰的那些人。經濟的發展,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經濟體建立、成熟,就會帶動一大批跟隨者,直到蛋糕被分光了,分到蛋糕最多的人,不會去在想著去找新的蛋糕,因為夠吃了;只有那些蛋糕少的或者是沒有的,才會去想著去找新的蛋糕,并且自己最先占有最大塊,然后周而復始,總是有新蛋糕,經濟就是這么發展的,受益者就是這么完成更替的。當然這種思路是基于一種單純的考慮,其他很多因素沒有被考慮在內。在經濟人的前提下,犧牲是神圣的,只有那些犧牲,才能換來新一輪的崛起。
3.文化維度。文化是個大概念,你接觸的一切,都可以稱作是文化,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發展,似乎不能用好壞來判斷,或許一種文化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他的全部意義。在我看來,文化的每一次發生,都是對人類知識容量的提升,直到承受不來,人類的滅亡也許就是因為文化在腦中爆炸。雖然現代科學認為,人腦的開發僅僅是一小部分,但我想早晚人腦會被全部開發,然后塞滿文化。文化的發展通過文化的沖突來實現,文化的沖突不會比信仰的沖突帶來的后果輕松。在文化沖突中,并不是你死我亡的選擇,而是溫溫吞吞的磨合,你在A面多一點、B面少一點,我在A面少一點、B面多一點,你我的犧牲都是互補的,換來的也許還是你和我,只不過換上了新衣,或者根本就不再是你我。
無論你存在于那個時代都面臨著要犧牲一些東西,你的存在幫助你作出選擇,你的判斷沒有意義,跟著時代順其自然的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