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決戰。是夜明月皎潔,他橫槊立于船頭,告訴眾將說,“我拿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達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在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們跟著和。”于是他慨然唱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對于“人才”,他滿懷期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他渴望得到人才為己所用,心中慷慨悲涼、憂心如焚。于是他說,“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他說自己愿意像周公一樣禮賢下士,希望天下的人才能真心歸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得勝還軍途中,行軍到海邊,路過碣石山,他登山觀海,一時間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當他看到遼闊的大海,想到自己年輕時就樹立的萬丈雄心時,不禁慷慨悲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此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但他“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建安25年,即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陽,終年六十六歲。據說他臨終之前,對自己的妻妾們說,“等我死了以后,你們都改嫁吧,嫁個好人家。”
作為一個千年前的故人,一個權傾天下的男人,曹操能有這樣的胸襟,實屬了不起。可以說曹操是一個活得特別通透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活得很真實的人。特別是在三國這樣的亂世之中,要想“活得真實”其實真的很不容易。可以說,曹操并不是一個道德上的完人,但他絕對是一個治世的能臣。在那個烽煙四起、人命如草芥的亂世,也許更需要的恰恰是這曹操這樣有能力堪平天下的豪杰英雄。
曹操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在那個烽煙四起、生靈涂炭的時刻,是他毅然領軍平定四方作亂的諸侯,滅袁紹、擒呂布、破袁術,使中原地區免于戰火,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
曹操也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是他懲辦豪強、穩定局面、唯才是舉、尚禮重法。
曹操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詩人。他的詩歌樸實無華、感情深摯,氣韻沉雄。他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共同譜寫了建安文學的輝煌,鑄就了具有鮮明個性的“建安風骨”。
曹操早已作古,但對他的評價卻從未停息。然而曹操也許早就不在乎了,因為自古成大事者,誰人不被人議論呢?
大唐才子王勃有一段對曹操的評價,“魏武用兵,仿佛孫吳。臨敵制奇,鮮有喪敗,故能東禽狡布,北走強袁。破黃巾于壽張,斬眭固于射犬。援歌北指,蹋頓懸顱。擁旆南臨,劉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挾天子以令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我個人覺得,這個評價還是客觀的、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