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讀到的一本書,作品是真的有些年頭了。關于一位父親眼里的孩子,不失觀察的細致,更透著父親陽剛與厚重的愛。
平常市面上看到此類書籍多為媽媽所寫,基本是女性的視角。而該書卻是一位父親,而且從文風看來,該是一位剛健的父親吧,這也是該書的難得之處,也是推薦此書的理由之一吧。
推薦此書,因為作者的真實記錄,包括兒子的‘趣事’,更包括父親的糾結與愛。很多小事件也挺常見,從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從作者的敘述中,也讓我們重新去了解孩子的心思,更清晰的看到了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從而思考我們自己對待孩子的種種。
而還有一點,便是這部作品產生的年代,80年代,這也讓人‘我心甚慰’。原來在那么早的時候就有很多作品已經開始對教育作出了思考。
《那年你七歲》,推薦給大家,作者劉建屏,不是熱門,不知道是不是冷門呢,哈哈。
1 記錄形式
《那年你七歲》是日記形式,記錄了孩子七歲初入小學時期發生的點滴趣事,同時融入了作為父親對于教育的思考,對于自己的反思。
因為是日記形式,記事為主,讀來很輕松,眼前也逐漸浮現一個調皮而機靈的七歲小男孩。在這其中,重現了孩子的精靈古怪,活潑好動,單純善良,純粹有愛……
比如
成為小學生的興奮,“我七歲了!我馬上是一個一年級小學生了!”;
想念幼兒園伙伴時的多情,“你淚流滿面地,‘我已經有兩個月沒見著我幼兒園同學了,我想……想他們……’”;
第一次因為玩而放學忘了回家,還因此第一次寫了“保證書”,卻又因此還“一舉成名”;
還有開始學習自己花錢了,“……可別的同學身邊都有錢,想吃什么就買什么,而我,從來就沒有錢。”;
加入少先隊的歡喜與重視,“你推開門,卻沒有馬上跨進來,而是站在門口,極其認真甚至有點兒嚴肅地對我們敬了一個少先隊員的‘舉手禮’”
……
而思考的部分,銜接自然,真情流淌,也引發讀者的思考。在開頭處,作者便由孩子步入小學而牽出了許多回憶,以及思考,也算是這些日記的緣起吧:
……我已經發現,你時常會犯一些小錯誤,而在對待你的錯誤時我卻每每也充滿著錯誤。我還感到,任何一種教育培養孩子的理論,最多只能給我一點點啟示,卻不可能給我提供現成的教案,對待每一個具體的孩子只能有他自己的最具體的理論。
……
從今天開始,我將為你寫日記。記下你生活中的歡樂、幻想以及歪斜的足跡,同時也記下我的希望、祝愿以及種種矛盾的心情和混亂的思想……還將記下,在這種歡樂和情誼之中,我究竟給了你點什么,你又給了我點什么。
2 父愛如此
作為父親,面對兒子,有時會有不滿,也顯出一股狠勁:
我心里狠狠地想,什么時候把你扔到荒山野嶺里,讓你三天三夜碰不見一個人,看你以后一個人單獨待在家里還害怕不害怕!
當然更多的是事后的思考。比如關于錢:
在你面前對錢永遠諱莫如深也是不明智的,因為我根本不可能也絕對沒有能力做到讓你與錢絕緣,你總得慢慢地學會生活,學會和錢打交道……我覺得和孩子談談錢的來龍去脈不會是件壞事。
還有很多的用心之處,比如在火車站遇到了騙子乞討,面對兒子的慷慨要求,和對父親 “吝嗇”的質疑,這位父親的處理:作者給了錢,但隨后和兒子玩起偵探游戲,帶著兒子悄悄跟隨那名騙子乞討者,最終發現了真相。
你由于丟掉了那5毛錢,卻開始知道了生活中還有那些不怎么好的人,不怎么好的事……告訴你這些事并不使人感到輕松……我還感到一種壓抑和沉重,你畢竟還年幼。唉,生活本來是什么樣子還是讓它是什么樣子,即便對孩子也不要去粉飾去掩蓋的好……
特別要在這里說明的其中一則日記,作者特別記錄了家里老人身體抱恙時,兒子的表現。從中看到,父母的榜樣,身教的重要。
老人家(奶奶)的腳受傷了,只能躺在床上修養。于是照顧奶奶的責任落在了媽媽身上,媽媽照顧的無微不至,而孩子自然也會記到心里的。
她每天下班回家,總給奶奶擦身子換衣服,用紗布洗腳,還特地從醫院借來扁馬桶,伺候奶奶大小便……
你把這些都看在了眼里,變得出奇的乖巧。放學一回家,你總直奔奶奶床邊,第一句話總是:‘奶奶,你好點了嗎?’……奶奶常被你的柔言蜜語感動得眼圈都紅了。
……每到吃飯的時候,給奶奶端飯端菜的事總由你包了,要是我和你媽媽誰搶了這活兒,你會很不高興……
3 教訓孩子
還有一點可貴之處,是作者也如實記錄了自己的情緒和失控,偶爾的粗暴。這反倒顯得更為真實了,因為生活中,我們不也正是如此嗎?為人父母者,都想做個好爸爸好媽媽,但是卻免不了沒耐心、煩躁的時候,把兇巴巴的樣子呈現在孩子面前。
我一把將你拉到墻角,又在你的屁股上扇了兩下,火爆爆地說:“看你還犟!你給我站著,別動!永遠這樣站著!
這樣教訓孩子的情景,對于為人父母的不陌生吧。因為一件事,氣不打一處來,情緒上來,難免失控。有時是話語重了,有時卻是忍不住手就揮過去了。
可是,我們當然知道,這樣的方式真的不高明,甚至是不可取的。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就是這么控制不住了。
我還是第一次讓你罰站。我知道這手段太不高明,以前甚至連想都沒想過,但我還是不自由自主地這樣做了。……面對別人家的孩子,我或許會告誡他們的家長,對孩子應該“放松”一些,讓他們充分享受真正的童年的歡樂,而面對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我卻情不自禁地顯示著做父親的“威嚴”……
但是,事后,反思開始。往往是,孩子哭完一場,漸漸恢復,又來和我們親近了。而我們,心情依然沉重,夾雜內疚,懊悔……這種所謂教訓孩子,真的沒有其他辦法了嗎?好像一個魔咒。作者身為父親,對于自己的這種方式開始反思,尤其是當孩子那么真實的問出了那些話。
‘爸爸,你小時候爺爺也讓你罰過跪的,是吧?’
……我也有我調皮的童年……
‘爸爸,’你又說道,‘我以后也會當爸爸的是吧?’
奶奶忍不住笑了……可我卻一點兒也笑不出來。
我默默地瞪大著眼睛,不斷地捫心自問:我總盼望你能無憂無慮地生活,甚至曾擔憂寫“保證書”之類的事會使你的心靈罩上陰影,可我的“暴力”是不是比“保證書”更甚十倍?我總希望你有自己的主見,有獨立的人格,可我卻肆無忌憚地摧毀了你可貴的反抗意識,強行地讓你對我俯首帖耳,這是不是恰恰在培養你的奴性?我歷來主張父子平等,相互尊重,可為了維護我的自尊卻要徹底征服你,是不是把你的自尊恣意踐踏了?……
這里,感到最有份量的,莫過于孩子那句“我以后也會當爸爸的是吧?”。難道要讓這個魔咒一代代延續?我們做了怎樣的示范呢?
4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說到示范,有時真的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啊。
曾經,作者覺得兒子的膽子不夠大,就刻意想訓練一下,比如讓兒子從高高的臺階上往下跳。還不忘在旁邊慫恿幾下。可誰會想到,這樣的慫恿卻也成了示范進了兒子心里了。
作者兒子和同學互相吹牛。那個同學說可以從樓上跳下去都沒事。兒子居然就開始慫恿對方跳。還好,有驚無險,被老師撞到了。事后,父親找和兒子談話。
‘你難道不知道從樓上跳下去會摔死嗎?’
‘我知他肯定不敢跳的。’
……
‘我是考驗考驗他勇敢不勇敢。’
‘混蛋!這不是什么勇敢,這是蠻干!’
‘那你……你不也老是叫我從臺階上往下跳,老是對我說‘你敢不敢跳?你敢不敢跳?’嗎?’
這也許就是生活中的矛盾之處。希望孩子勇敢,于是想訓練孩子的勇氣,作者無數次地說“你敢不敢?”,可萬沒料到,孩子竟照搬到同學身上,而且不視輕重。
孩子可不管什么勇敢還是蠻干,玩起來就只管好玩了吧。生活中確實有許多矛盾點,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孩子讓你幫忙收拾個東西、拎個書包,你是幫還是不幫?這尺寸的把握才是真正考驗智慧之處吧。
其實,凡事沒有絕對標準,沒有該不該。只在于當時那一刻,你是否能感受到孩子的狀態,你是否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孩子只是尋求一個幫助,毫無依賴之意,也許書包真的太重了;而你是在擔心他以后就不獨立了,怕溺愛了他,還是因為純粹的愛而就答應了?
當時當刻,感受到彼此,出發于愛,尊重到彼此。
5 孩子的童年
關于孩子的童年,現在的孩子和我們那時已是大不相同。
現在的孩子,忙得很,學的東西太多,但又不得不學。而因為孩子少了,我們成人對孩子的要求也高了,也多了。孩子的束縛也就多了,自由就少了。
小小年紀的人兒,也會說“沒意思”、“不好玩”、,“太無聊”、“沒勁”了。
作者也對此做出了思考。
成人扮演的角色卻通常是絆腳石、攔路虎乃至是劊子手!最富悲劇意味的是,成人們總是懷著極其美好善良的愿望,自以為是在引導你們積極向上、健康成長,殊不知這種“引導”卻把你們的想象力、好奇心、創造精神扼殺在了搖籃里……
有幾分道理,但是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成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也還沒意識到,父母教育孩子也是需要學習的。
孩子本如一泓清水、一張白紙,而那些水中的渾濁,紙上不太悅目的畫作,恰恰是我們成人添加上去的。可我們往往卻不自知,還揪著孩子要孩子修正錯誤。
孩子身上有著許多閃光的彌足珍貴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曾經也有過,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卻逐漸地丟失了,而我們不僅心安理得地讓你們重復著這種丟失,甚至在加速著這種丟失!
我們總是以你們終究要長大,終究要走上社會為由,今天“教誨”這一點,明天“告誡”那一點,極大地傷害了你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心靈;我們總是更多地想到你們以后應該怎樣地去“適應”社會,而根本沒有懂得你們本來就是生活的主人,以后應該怎樣去“創造”生活……
也許我們不經意間都加速過這樣的丟失,那對于孩子,我們有沒有做過反思呢?想想,我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這種反省式的捫心自問會不會令你不寒而栗?
……一旦跨越了童年,尤其到了成年,就有形無形地和童年劃下了一道溝壑,而要填平這道溝壑,溝通成人和孩童這兩個世界,卻成了一件極為艱難的事……我在心里默默地說,作為一個父親的我,我應該盡可能地做地好一點,再好一點。
6 父親的溫情
雖然父親在孩子眼里往往是具有威嚴的,但是卻也會有溫情的時候。
作者讓兒子考藝小,準備的倉促,少不了辛苦,但是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練習時的努力和認真,從未有過,而且還真感興趣了。但是考試時,卻充滿驚險。最后一次復試,兒子直接懵在了那里。
當時,身為父親,很失望, “真想大發雷霆,說不考了”,但隨即這肝火又被柔情澆滅,“此時,你需要的是勇氣、力量和信心”。原來,父親的溫情是這樣的,沒有母親的溫柔和柔軟,卻是另外的溫暖與支持。
爸爸完全知道你現在的心情。如果爸爸也像你這么小……說不定連你還不如呢!……你別看他們一個個神得不得了,可他們只會拉他們的二胡,吹他們的笛子……你把笙給他們,他們說不定連吹都吹不響呢!……你只要吹出來,準把他們震住了!……現在只剩下9人,而可能錄取7人,你是大有希望的!你要相信你自己!吹吧……
就這樣,兒子終于輕松了下來,完成演奏。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一些我們認為的不好行為,比如怯懦,膽小,害怕,哭泣,我們的第一反應很多時候就如這位父親開始那樣,很失望,甚至憤怒,開始訓斥孩子,喝止孩子,有什么好怕的,有什么好哭的,別人會笑你的……
而孩子,其實只是需要這位父親后來所做的,表現出的理解,開解,鼓勁。正如作者說的,孩子需要的是勇氣、力量和信心,我們能否給到孩子?而那些粗暴的喝止與言語,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沒有力量,乃至羞愧。
7 教育其實就是談人生
最后的這段,是《今年你七歲》的收尾處部分內容,意味深長。許多希望,很多感慨,因為教育其實就是談人生,作為成人,你對人生有幾分理解與領悟?這些都會體現在你遇事時的態度上,面對孩子教育的心態上。
人生之路,對于這么小的孩子來說,還有很漫長的路。為人父母者,對于孩子的希望,是無限的,但希望太多,有時卻忘了最初的出發點。當孩子降臨的那一刻 ,我們只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孩子終究是孩子自己,他有他的人生。孩子究竟會有怎樣的人生,會成為怎樣的人,我們也不知道,不是嗎?
你的面前還有這么漫長的路啊!而“怎樣當好一個父親”也將伴隨著我的一生。我和你都將盡可能地撩開彌漫在我們面前的大霧,去看清前面的路!
我的心里一直藏著一個小小的“野心”,希望在你的身上重新塑造一個“我”——我的優點能在你身上發揚光大,而我的缺點在你的身上不復存在!
……
我對你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希望”。我知道,這畢竟只是“希望”而已。我終究只是我,你終究還是你!……我之所以把這些“希望”寫在日記里,是希望你也希望我,在人生的旅途上走得更堅定一些,更扎實一些!
至于你長大了究竟是什么樣子,我,不知道……
……
人生之路和這湖面一樣,時而會蕩動著美麗的波紋,泛起迷人的漣漪,時而也會出現可怕的漩渦,涌起駭人的浪濤……
不管前面是什么,讓我們一起邁動雙腿走吧,走吧!
結語
附加幾句,書中除了作者的《那年你七歲》,還有幾篇作者的其他短篇小說,主角基本為80年代孩子,也是值得一讀。比如《我要我的雕刻刀》、《腳下的路》、《假如我是個男孩》,都體現了新一代孩子對自由和力量的渴望,他們有很強的自主意識,想要獨立,掙脫束縛。而成人卻依然用舊有的思想捆綁孩子,于是免不了各種沖突,成人也感到了諸多挑戰。這些沖擊中,正是我們作為成人需要去思考的。
另外,其中有一篇《孤獨的時候》,似乎有些不同。敘述了兩個孩子間友誼的始與終,展現了兩個孩子的心理變化,也折射了周圍成人其人性中可悲之處,而這可悲之處真的要這樣延續給孩子嗎?
其中的《我要我的雕刻刀》,挺喜歡的,一位老教師沒收了一個‘特立獨行’的學生的雕刻刀,由此引發一系列回憶與思考,充分展現了老一代思想要求的‘順從’與新一代孩子渴望的‘自主’之間的沖突,各自的特點。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對孩子做什么嗎?
好了,前面已經說了那么多了,有機會再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