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交際的圈子。這么多年下來,我們早已經習慣了自己的世界,慣性定律讓我們誤以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認識到的樣子。在思維定式里,我們一如既往地旋轉。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朋友圈里聚集起來的都是一些比自己厲害的人。有人寫東西很棒,在某一個領域里風生水起,一會兒采訪大牛,一會兒劇本簽約某公司;有人自媒體做得很好,經營的領域出類拔萃,動輒就是每天粉絲瘋了一樣增長;有人上學很厲害,層次抬得很高;有人生意做得出色……
我們以為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別人永遠比我優秀,自己想要進入那樣的領域簡直是難似登天。總相信奇跡會發生,卻從未想過奇跡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不自信的想法大概是從小被優秀的人打擊的結果吧。
當有一天,撇開了原本的身份,一個偶然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群體中時,才發現原本我們的那個世界真的只是滄海一粟呀,并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高位上,甚至大多數人都是在平均水平之間的。與這些人相處的時候,需要變換自己的語言,用大多數人都聽得懂的話去交流,必要的時候還要輔以粗俗的話語,雖然你或許很難接受,也無法真正適應。但這才是更為真實的世界,人們都有相同的情感需求,可能夠引起大多數人共鳴的一定不是束之高閣的東西,人們更愿意接受直白易懂的東西。
很簡單的概括就是,知識分子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在偌大的中國還是占少數的,能夠讀懂莫言的,知道村上春樹的,看過全球通史的真的不多的。以前我們之所以以為所有人都應該知道什么是NGO,什么是統計學,什么是真正的歷史,其實只是我們站在自己的認知水平上的妄自揣測。
我想這個可以用碼子的理想和現實更能夠說明問題。
每一個寫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被更多的人熟知喜歡,可是要想打開高階知識分子的領域是很困難的,必須要付出恒久的努力和萬分的勤奮,好的文章都需要遍覽群書,字斟句酌,數易其稿方能成文,至于是否能夠被接受還需要市場驗證,這個市場又是如此小眾,難。
可是,如果只是寫給大眾的文章,很多文筆的歷練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分析市場了解受眾特點更為重要。在市場化的領域里,你可以不那么有文采,也可以沒有那么多功底,但一定要知道受眾需要什么,迎合大眾的口味才能讓你在市場化里生存。
在現實里站穩腳跟,用那些嘩眾取寵、營銷手段大于走心創作的東西給你物質的回報,在寧靜的書房里苦心鉆研,繼續磨練自己的文筆,讓理想的翅膀繼續高飛。大抵這才是在這個社會里生存的根本吧。
生活,首先是要很好地生存,先滿足了這副皮囊的需求,才有余力支撐靈魂的需要。打破思維定勢的局限才能讓我們看到更多元的世界,才能給我們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