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文章思考,語文課文跟現(xiàn)實生活是否有聯(lián)系,自己在講解的時候有時候也是一臉懵。今天再次看這個問題,忽然有了一些感觸。
語文課文有什么用?最起碼,語文課文解決了作者的一些生活問題,我可以先把作者寫作的背景看一下,然后再仿照作者的寫作背景,聯(lián)系一下現(xiàn)實生活。
舉例子說明一下:
我們最近學了一篇文章叫做《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是劉成章寫的一篇文章,文章細節(jié)我不多寫,我現(xiàn)在僅把作者的寫作思落整理一下。
(一)第一部分(1~4):鼓響前。(安靜)
(二)第二部分(5~27):腰鼓表演。(激昂)
1:5~13段:宏偉的場面。
2:14~17段:雄壯的響聲。
3:18~22段:擊鼓的后生。
4:23~27段:奇麗的舞姿。
(三)第三部分(28~30):鼓聲止。(寂靜)
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有什么價值?
1:寫作:以后如果我們寫作描寫表演的話,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來寫。按照表演前--中--后的時間順序來寫。在描寫具體的表演時,可以從整體場面,音樂,表演人,舞蹈,等幾個角度來寫。我們看見任何的舞臺表演,都幾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寫。
2:觀看:我們在看表演的時候,以往總是在看熱鬧,現(xiàn)在我們就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進行觀察,我們的眼睛級就可以多角度進行觀看分析了。
3:生活:西北人的地域特色,人物的性格。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的“絕活兒”,它的粗獷、雄渾、動力十足的風格正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等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另外一點也頗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沒有一種樂器能夠像它這樣要求人和樂器的結(jié)合必須達到這樣的高度。人的表演和樂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勢、鼓借人威、酣暢淋漓,精、氣、神無阻無礙,一脈貫通。 ---百度
4:了解一段歷史
安塞腰鼓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起源于戰(zhàn)爭和祭祀,是早期民間興起的娛樂活動。腰鼓表演是群體性的活動,規(guī)模可以是幾十人,也可以是幾百人,最盛大的甚至是幾千人。人們在節(jié)日和廟會時演奏安塞腰鼓,配合著鑼鼓和嗩吶,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氛圍。毛澤東、周恩來在延安時,安塞的腰鼓隊去給他們拜過年。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安塞腰鼓改編的“勝利腰鼓”隨著紅軍走向了大江南北。1959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拍攝,取得了圓滿成功,知名度更加得到了提升。1994年,安塞腰鼓參加了新中國成立45周年天安門廣場慶祝活動,中央電視臺進行了實況轉(zhuǎn)播,全國人民都能從電視上看到安塞腰鼓的動人風姿。1996年,安塞得到了“中國民間腰鼓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美譽……安塞腰鼓作為“中國第一鼓”,不斷走進每個中國人的視野,也不斷走向海外。---《語文超有料》
好了,先找這么多,以后再找,可以看看書,通過其他材料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