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鼓勵、金錢、雞湯、甜、美的事物(藝術、自然、生活)都能夠激勵人,但激勵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有些比較直接;有些則需要經過認知與邏輯的處理。
我們對于“美”,大陸學者易萬成對“美”下了一個定義: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
而“激勵”,是人們對于期待的利益、美好的事物、自身的成長(認知與身體)、幸福、自身的存在感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反應。
每個人對于所求都不一樣,價值觀體系也不同,所能考慮的意義也不一樣,而對于“激勵“的反應,最基本的回路,是三觀的體系。
甜的食物,之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激勵;是因為人們基因上天生對甜的東西,有好感;但是在認識到,甜的東西對于人體有更痛苦的認知的時候,甜就失去了激勵的作用。
痛苦,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激勵,人們天生需要趨利避害;但在認識到,痛苦的東西可以使人重生,康復的時候,痛苦也就成了一種激勵。
所以我們要培養自己的三觀體系,讓外界的誘惑與獎勵在經過至少一層以上邏輯認知處理后的反應,我們再謹慎地去采納與決策。
篩選之后,通常情況下,那些痛苦、合理的批評、身體的磨練在經過處理之后應該是益處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