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習慣電腦寫文章。
以上題外話。
前些日子,讀了本《長尾理論》。今天簡單談談我對本書不成熟的看法。
《長尾理論》在百度上釋義:
長尾理論是網絡時代興起的一種新理論,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當商品儲存、流通、展示的場地和渠道足夠寬廣,商品生產成本急劇下降以至于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并且商品的銷售成本急劇降低時,幾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極低的產品,只要有賣,都會有人買。這些需求和銷量不高的產品所占據的共同市場份額,可以和主流產品的市場份額相當,甚至更大。
然后,我往下翻了翻百度詳細介紹,突然感覺這本書逼格高的仿佛和我讀的不是一本書。
并且讀后覺得并不是新奇到炸裂的理論。
后來我想明白了,這本書是于2006年發表的新理論,距今 12年。
我不是來吐槽的,我很嚴肅,為了證明這點,我下面將會很嚴謹的分析下我眼中的長尾理論。
讀一本書前,如果想讀的很透徹,就要對作者、作者的生活環境、所處時代、所受教育、信仰等有個大體了解。因為書中思想都是作者思想的凝結,若脫離時代和環境,你或許并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暗示的很多內容,不能理解作者舉的例子(譬如谷歌等)當時的競爭壓力和增長點,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所闡釋的具體語義。
甚至,作者寫文時當時的心態(譬如是否和媳婦吵架了,是否冷戰了,想著怎么討好啊等等)都會對書的風格產生很大影響。
幸好,我只是涉獵,并沒想讀的如何透徹。也就沒做特別研究,只知道作者
美國《連線》雜志前任主編,喜歡從數字中發現趨勢。他是經濟學中長尾理論的發明者和闡述者。著有《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免費:商業的未來》(Free: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創客》等作品。
究竟什么是長尾理論,如果不深究其中高逼格結論,單純以肉腦理解(在我能理解的范圍內),就是,無論你商品多么奇葩,總有人買(盡管你單個商品賣的量小,但是你商品種類多?。Ee個例子。
在卡帶時代,有一些歌手:周倫倫,張一,張二、張三、張三點五、、、張二米等等一堆人想出專輯賣,專輯公司根據調查,判斷周倫倫能賣1000份專輯,張二米賣了999份。其他人的專輯只能賣10份。因此專輯公司只會為周倫倫和張二米兩人出卡帶。他倆的利潤是最大的,其他人得利潤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在網絡時代則不通,因為網絡只是數字傳輸,沒有生產成本。在成本趨于零的情況下,螞蚱肉也是肉,所以,周倫倫、張二米、張一、張二。。。的專輯統統賣。最后發現,除了兩個熱門以外,其他人得利潤也相當可觀(因為張一、張二、、、張一百他們人數多,哪怕一人賣10份,他們的總利潤也和周倫倫利潤相當)。
這就是長尾理論,把那些傳統某些商品利潤微乎其微,但是基數龐大的尾巴,在互聯網時代,加以利用,整合,發現這部分長尾的利潤也是相當可觀。
上面是簡單闡釋了下長尾理論。不過,想實現長尾盈利需要很多步驟。那個,具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買這本書看看,我也賣記了筆記的二手書,售價和原價相同,加量不加價,哈哈,開個玩笑,不舍得賣。
現在,就只是簡單說說這個作者給我的一些啟迪吧。他的三本比較有名的書《長尾理論》、《免費》、《創客》我都讀完了,總體一脈相承。
作者的洞察力還是很獨到的,作者的思維主要針對互聯網應用方面。互聯網是個很牛的工具,它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時間成本、中介成本,并且快速,高效。任何一個工具,如果送給你,你不能完全拓展其使用屬性,那么再牛的工具也只是那一坨? 。
作者先見的發現了互聯網工具中的一種使用屬性,使得某些“無限貨架”產品能量充分發揮,著實很牛叉。(如果不是2006年就出版了,我會覺得這本書是捧某寶的臭腳,后來發現,某寶是完美貫徹了這個理論。)
啊,寫的挺多了,決定收個尾。
隨意以老尼的話收個尾吧:
最好的作者,是那些羞于成為作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