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在《精進》中講到: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反過來說,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學會怎么樣對待時間。
So,問題來了,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呢?當然,我們知道,市面上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管理的書籍,在此不一一列舉啦。在采銅看來,這些書籍對我們有一定幫助作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時間——鄭重。
一.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是什么?
鄭重是這樣的態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這種態度是民國時期的人文學者梁漱溟先生對時間的態度。最迷人的是,百年后,無論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時間視角”的概念,還是瑞典心理學家林德沃提出“延伸的當下感”,都與梁漱溟的“鄭重”不謀而合。
正如采銅所說,近百年前人文學者的自我審思與新近的基于實證的科學觀點實現了相會,這是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1.時間視角
津巴多的“時間視角”,表示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態度。他認為,根據不同的時間視角可以劃分出五種人:
①積極過去視角:用積極的心態往回看;但是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②消極過去視角:用消極的心態往回看;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③享樂主義視角:以享樂的心態看當下;認為回首過去和展望未來無必要;
④宿命論視角:人生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被動地順從安排;
⑤未來視角:更關注未來的目標和任務;一直為未來擔心,所以幸福感不強。
實際上,不同的視角,不僅影響我們對待事情和問題的看法和做法,更影響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
津巴多就建議,我們該吸取、融合有意義的視角,利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學會在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未來視角三者中找到平衡,并且隨需而變,靈活選擇。
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工作的時候要具有前瞻性,要采用未來的視角去制定目標;和家人在一起聚餐和聊天的時候,就要采用積極過去視角,用充滿溫情的回憶向前看;而工作之余,自己獨處的時間,就要更好地學會關注當下的舒適和悠閑,做些自己愛做的事情,比如閱讀和寫作。
關于未來視角,有研究時間的心理學家把未來分為: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我們平時說的五年規劃、五年愿景,這都是典型的遠期未來的長度。
采銅表示,遠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和概括的方式去思考。通常情況下,這種想法缺乏細節,更多考慮的是價值和意義。沒錯!這里和陽志平老師講的“元認知學習法”的學習三個層面有異曲同工之處。
那么在近期未來的視角下,人們關注的是“怎么做”。比較考慮的是事情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步驟。這種思路的副作用就是我們一般喜歡傾向于做比較容易實現的事情,不會去做有意義但是更有挑戰性的事情。
所以,無論是生涯規劃還是企業愿景,總喜歡以“五年”來制定目標。從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的標準看,“五年”是個蠻合適的長度。這個長度下,我們可以用情景化的方式來構想遠期未來,也可以從有利于實施的角度去具體設計實現未來的方式。
最后,以本書的原話來結束這一段: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2.延伸的當下感
林德沃的“延伸當下感”,主要是針對具有平衡式時間視角的人群提出。也就是說,在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未來視角三者中找到平衡的人群,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當下感”。他們既可以“從當下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于當下”。
玄之又玄?并不!在我看來,找到這個概念中出現的高頻詞就好了——“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當下的每一分鐘每一秒呢?要全心全意!
沒錯,這種不疏離于過去,也不漠視未來的當下感,顯示了一個人對時間所應該具有的責任感:以更嚴肅的態度來對待時間。
所以,林德沃提出更好地對待時間的建議,比如生活在當下、嚴肅地對待時間、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并不完全沉浸過去、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視未來存在于當下、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
二.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找到對待時間的“態度”,接下來,就要去針對自己的個人情況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時間。正如作者所說,我們該去選擇做正確的事情,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那么,什么才是“值得做的事情”呢?如果是易仁永澄老師,可能會問我們: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找對了你為之努力的方向。
在采銅看來,評判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非常簡單,通過兩個角度。
這件事情上帶來的收益值(心智、情感)
收益的半衰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玩消消樂,收益值是很高的。因為在我玩游戲的那一刻,我獲得了很大的愉悅感。但是這種愉悅感的半衰期是很短的,持續不到幾分鐘就沒了,所以我就要一直玩一直玩,這就陷在游戲里面了。
所以,作者針對兩個評判角度,給出“采銅法則”: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在他看來,事情給我們帶來的收益高低無所謂,只要是長半衰期就可以。比如我們每天背誦唐宋詞,背單詞,這種行為帶來的收益值其實并不高,但是它有長半衰期的效應。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最終能獲得長久的高收益值。
估計有同學要咋呼了:什么?短半衰期的事情都不能做了嗎?比如買衣服、聚會、吃美美的自助餐!當然不是啦,都說了“盡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人生有時候還是要關注當下的愉悅,一句話,隨心所欲,看你自己的情況啦!
作者推薦了一個非常高收益值的事情就是重讀經典。他認為,時間自有偏愛。那些永不消失的經典已經在歷史長河中證明他們的半衰期非常長,那些被“時間之尺”篩選過的經典作品,能幫助我們避免在如今信息浮躁的社會中迷失。
以上基本上是第一章“時間之尺”中我的回顧與總結。章節的最后,作者教導我們掌握好生活和工作時間的快與慢,理解時間的深與淺,并為我們指出一條幸福的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項長期的業余愛好。讓這個愛好在時間的深度和長度中慢慢生長,可能會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恩,正如我現在每日一更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