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一遠方的同學加了我的微信,半天發給我一句:“老同學,你不讓我看你的朋友圈???”我趕緊解釋:“我不是不給你看朋友圈,我是不給所有人看朋友圈,因為:我根本就不發朋友圈!”她發了一個大大的“?”,我只回了一個字:“懶!”
我知道她不會相信我是這個原因,她了解學生時代的我就是一個喜歡看書寫字的人,怎么可能懶于發朋友圈呢?
但是我的微信朋友圈真的一無所有。當然不是因為“懶”,我的新浪微博,我的qq說說,也是經常更新的。獨有微信朋友圈,我選擇了一言不發。
在這個信息化飛速發展,微信幾乎人人普及的時代,連我年逾古稀的婆婆,朋友圈里時常都會有轉發的養生文兒,我卻什么也不發,當然會有好多人覺得不可思議。
不發朋友圈,真實的原因,說起來也挺簡單的,要是真的細分析,貌似也真還是離不開那個“懶”字。朋友圈里多是熟人,尤其單位的人較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偶爾對工作中的一點感觸一點收獲,寫出來,發出去,看到的人也許就會對號入座無端揣測,看你的文字是不是有針對性。你的收獲,寫出來,會有人覺得你在洋洋得意,有所炫耀;你的失落,寫出來,也會有人覺得你是無病呻吟……想一想,還是算了吧,每天浪費腦細胞選擇自己哪些話可發,哪些話不可發,豈不是太累了?
"快樂分享錯了人,就成了炫耀;難過分享錯了人,就成了矯情。"不知道哪里看過的一句話,用在這里,應該算是恰如其分吧?
秀恩愛嗎?平平淡淡的生活里,偶爾的浪漫和溫馨,也只想收藏在心里,獨自慢慢的品嘗和回味。寶貝兒子的成長,看在自己眼里,覺得幸福和滿足,就足夠了。
朋友圈里,親戚也多。當然有遠有近,有親有疏。你今天曬了個海邊照,明天又曬一頓美食,就會有人背地里說:“真能得瑟,好像誰游不起吃不起似的?!倍阋坏懥藥拙渎燥@傷感的話,就一定會有至親好友發來慰問電,問你怎么了?無端給他們增添牽掛,念及此,也還是算了吧。我寧愿把自己想說的話,選擇發在沒有熟人的微博和關注量越來越少的qq上。
還有,不發朋友圈,也省卻了沒有及時給別人點贊的煩惱。因為大家知道你不發朋友圈,對朋友圈的關注當然不會太多,那些求贊的,拉票的,你即使視而不見,他們也無話可說。至于那些朋友圈里做微商的微友們,也不會因你不光顧他們的微店而大為不滿。這樣,既避免了沒事兒刷朋友圈浪費太多時間,也省卻了忽略朋友圈內容的尷尬。這樣自己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隨心所欲的讀一本書,寫幾個字。
雖然自己不發朋友圈,但是并不反對別人發朋友圈。相反,我也挺欣賞那些高質量的朋友圈,那些在朋友圈里日更文字的朋友,那些在朋友圈里釋放正能量的人,那些在朋友圈分享美景美食的人……有選擇的欣賞他們的文字和圖片,偶爾也是自己閑暇時光的一部分小樂趣。
其實,發不發朋友圈,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而已。我選擇這樣的方式,因為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