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信是我上大學的時候興起的。剛開始有微信的時候,我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都還用著QQ。那時候我覺得微信和QQ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還沒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微信已經 “潤物細無聲” 般的占據了大半市場。到了大三,身邊的同學、朋友都轉戰到微信,我也只好逐漸使用微信作為主要聊天工具。
02
如果沒記錯,最開始微信只是實時聊天的工具,朋友圈的功能是慢慢加上去的。一開始朋友圈里只可以發帶圖片的狀態,連單純發文字狀態都只是測試功能。在沒有微信以前,基本上有什么想發的狀態都是放在QQ空間上發一條說說,甚至有段時間還蠻迷戀人人網,因為上面可以看到很多認識但不熟悉,見面相視一笑而后相忘于江湖的同學,看他們過著怎樣的日常。后來大家都陸續用了微信,那索性也就把想要發在QQ空間、人人網上的狀態搬到了朋友圈。
03
我覺得無論是發朋友圈也好,還是更早的QQ空間,或者在其他的社交媒體上發布狀態,都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我上了一堂有意義的課,去了一個好玩的地方,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遇見一個相見恨晚的人,我都喜歡在朋友圈記錄一下,也讓不在我身邊的小伙伴知道我的近況。
轉戰微信沒多久,我就成了小范圍內的朋友圈小能手,我總能把一件小事寫成一個段子,很多條朋友圈都好像是一篇小作文,記錄著我的生活日常。很多朋友因為我朋友圈里逗逼的表現、詼諧的語言,認識不一樣的我。甚至有時兩三天不發朋友圈,就會有比較親近的朋友主動問我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他們說幾天不看我發的朋友圈總感覺少了點樂趣。
朋友圈也不僅僅維系了和以往認識的朋友的關系,而且也讓我組織了真正的朋友圈。別誤會,我說的可不是微信搖一搖(哈哈哈)。大四的時候,因為準備申請境外的學校讀碩士,所以通過貼吧認識了一些同樣要申請的外校同學。對于這些人,我們彼此沒有見過,只透過屏幕彼此交換著信息,互相鼓勵。熟了之后,大家紛紛加了微信,透過朋友圈,看到其他城市、其他學校的生活,現實生活中不在一起的人逐漸了解,這是一個奇妙的體驗。那時候有兩三個平時聊的來的小伙伴,我們彼此約定即使最后不去申請的那所大學,也一定要找個機會見一面。后來我們確實都沒有去上學,不過工作以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一個妹子在長沙見了面,以往在朋友圈里那些互動促使我們選了共同熱愛的美食,彼此感覺好像已經認識了很久。
04
最開始工作的時候,在一家國際性的度假村,里面的同事有一半都是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其中也包括我的直屬上司。因為外國人和中國的腦回路不太一樣,我經常和老板 “對著干”。不過不管工作上我們有什么不同的意見,私底下還算是蠻好的朋友,他作為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還是經常需要我幫忙的,所以也偶爾 “討好” 我。我常常在朋友圈吐槽老板的做事風格,反正他又看不懂中文,偶爾也用英文發些感謝老板的話,半是故意半是真心的給他看。我的其他朋友戲稱每天都到朋友圈刷 “我和老板相愛想殺的日常” 。直到后來老板回復了我中文的狀態,我才發現,他可能把我的朋友圈都放到谷歌先翻譯了一下(囧)。
05
大概是從快畢業的時候,我開始熱衷旅行和攝影。雖然沒有太專業的設備,但憑借著合理的構圖、自然的色調,我的照片受到了朋友圈小伙伴們的喜歡和認同。有段時間,走在路上我都喜歡到處看看有哪些東西可以構成一幅好作品,有時候發到朋友圈以后也會很頻繁的查看那個小紅點有沒有變成數字,點開來看朋友的點贊和評論。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有和我類似的階段,發過一條朋友圈之后,頻繁的看手機,看到點贊就很欣喜。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或許有些人覺得虛榮,有些人覺得是在炫耀,但是我覺得這只是一個人記錄和分享生活,偶爾發現生活的美和樂趣,并且希望得到認同也是人的天性,就像小朋友喜歡被老師表揚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06
昨晚下班,關系非常熟的朋友跟我聊天,突然就說起來我最近朋友圈有點消停。其實她不說我也已經意識到,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不會頻繁的發朋友圈了。我先是打趣地回復她說,因為以前的同事很多都是外國人,我想吐槽一下他們也看不懂,現在同事都能看懂中文,無法吐槽了。
但其實我知道,跟這個沒多大關系。我不發朋友圈了,是因為...
07
朋友圈是一種強關系的社交工具,因為微信里的好友基本上都是相互認識,甚至比較熟悉的朋友。上學的時候,朋友圈里的好友大多是同學,但是隨著走向社會,以及微信功能的不斷開發,有越來越多的好友是因為工作上的原因,甚至一些推廣活動添加的。朋友圈里的 “朋友” 變得不那么純粹了。
之前在學校的時候,總是有一大堆無聊的理論課,有時候會帶著其他學科的書或者小說去看,有時候只帶著手機也能刷上一節課。最開始在度假村工作的時候,工作時間很不固定,每天除了許多瑣碎的事情之外,還會碰到許多突發事件,生活狀態總是不那么固定。到了現在,恢復了在辦公樓里朝九晚六的工作,下班以后按部就班的煮飯、看電影、學習、讀書、寫作、洗漱、睡覺,每天的時間可以被精確的掌控。我突然發現,即使沒有那么多無聊的選修課,沒有那么多瑣事和突發事件,一天的時間也可以被安排的滿滿的,每個時間段都有要做的事情。當生活被需要完成的事情一項一項的填滿,你就會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空閑的時間去精心的炮制一條朋友圈狀態。
剛剛畢業,包括最初工作的那段時間,一直都充滿了迷茫。常常不知道未來的路怎么走,常常懷疑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并不正確。由于這些不安的情緒,也曾發過很多條朋友圈,闡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狀態、內心的困惑,像是在自言自語的抒發,也像是在尋求朋友的安慰。后來在工作和生活的路上,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明確了自己要走的路,變得坦然、從容、強大,也自然而然沒有那么多無關痛癢的感慨。
正如我前面說過的,發朋友圈對我而言是記錄生活的一種方式。我沒怎么發過自拍,也從來沒利用朋友圈做過什么產品的宣傳,它不是一個炫耀或者賺錢的工具,在我心里它還是那個用來和朋友聯絡的社交圈。不怎么發朋友圈以后,我自己想過一個問題:是我忙的沒時間去記錄生活了?還是我失去了記錄生活的興趣?
后來我發現其實正好相反,我轉變了一種更認真的方式來記錄生活。朋友圈是碎片化時代的產物,但是一些生活帶給你真正的思考是沒辦法用它完整的表達的,于是我開始寫作。我從來沒想過成為一位作家,也沒想過通過寫出來的東西獲得很多經濟上的回饋,我的寫作只是記錄我的生活和我的思考。有時候看了一本書,我會寫一篇書評;有時候去了一個地方度假,我會寫一篇游記;有時候工作上碰到一些問題,我也會寫一些總結性的文章;甚至一些瑣事帶給我的思考,我也用比較完整的文章表達出來。我意識到,在碎片化的時代,更需要一些深刻的、完整的表達。
不可否認的,我曾經一度癡迷于好友在我的朋友圈狀態下點贊,這種心理其實蠻復雜,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我想更多的是因為自己一度認為懷才不遇,渴望得到一些形式上的認可。但是當我逐漸走出那個郁郁寡歡、不知所措的狀態之后,我踏踏實實的工作和學習,我并不需要發到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做了些什么,并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
昨天還跟朋友談到,畢業之后認識的人更多,但實際相處的圈子反而更小了。朋友圈里也是一樣,添加的好友多了,但是實際上能打開聊天框說話的人卻少了。原本我就只是想讓那些關系很好但是分隔兩地的朋友知道我的近況,但如果大多數朋友圈里的好友變成只是默默躺在好友列表里的一個名字,那么發到朋友圈又有什么意義?我跟朋友說,真有些心事的時候,我會單獨發消息跟一個具體的朋友傾訴,但是不會再發到朋友圈了。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面,我需要一個了解我的性格、熟悉我的生活的朋友,為我提供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議或者鼓勵,而不是平時從不聊天的人一句隨意的回復。
當我還是一個單身狗的時候,每次到了節日總會習慣性的感慨一下單身狗的無奈。后來談了戀愛,和男朋友一起生活也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兩個人總有很多話可以聊,也占據了我幾乎所有空閑的時間。我并不是很反感有些人在朋友圈撒狗糧,發什么內容是每個人的自由,有人喜歡發,也有人喜歡看,相得益彰,與旁人無關。不過我還蠻少在朋友圈記錄兩個人的生活,他做了令我感動的事、說了令我感動的話,我記在心里,偶爾也記在日記里;他做了讓我生氣的事,我跟他敞開心扉,坦誠相待,解除誤會。兩個人之間,包括家庭里面的一些事情私人性很強,沒必要發在朋友圈里,將自己的生活毫無保留的讓他人觀賞評論。
08
算下來從大學開始用朋友圈到現在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了,可以說朋友圈見證了我人生中最關鍵的這幾年的所有悲歡。我保留著所有的狀態,也曾經一度想把朋友圈的內容轉移到DAY ONE,做成日記,但是工程量很大,沒有堅持。我現在已經不怎么發朋友圈了,但是我很感謝朋友圈,讓我有一個可以自由抒發心情的地方,讓我可以通過它維系和朋友的關系。
朋友圈,謝謝你陪我成長,但是我們終有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