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小塵
1
人在外地,和女兒溝通的工具是QQ視頻,剛和她視頻完,忽然發現她的QQ說說更新了,內容是“你的憐憫,我的自作多情。”
有些頭暈,如果她長大成年了,我倒很是看得開,不就是一句有點曖昧的話嗎?可是她還只是個十二歲的孩子。
再回想起了她前面的說說,
“十年太短,一輩子好了。”
“愛情是個X”
下面竟然還有二三十個人給她點贊或評論。
之前看到的時候,以為是她號被別人盜用了,現在看來,是她自己寫的,此事不容小覷,得引起重視了。
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她,是不是早戀了?或許暗戀誰了?正在經受什么樣的痛苦?
可是,看她那沒心沒肺,大咧咧的女漢子模樣,也不象是有什么心事的人啊。
一般來說,早戀的孩子,應該都是那種長相特別出眾,發育較早,或是成績優秀的孩子。
可是她,太普通了,太一般了,幾乎沒有什么被人暗戀的條件。也沒有什么讓她成熟的因素。
那她到底為什么發出這一條條的如此深情而又毫不隱蔽的說說。
而且她明明知道,我是可以看得到她的說說的。
我越想越糾結,越想越復雜。
2
我不敢直接去問她,怕傷害她那稚嫩的感情,或者索性以后就屏蔽我,不讓我看她的說說,那我心里會更不安的。
我也不方便去問她同學或朋友,可如果真有那事,那不是更讓她難堪么?
我思索了N長時間,終于鼓起了勇氣,怯怯地問了一句,“你的說說啥意思啊,聽不懂呢。”
正在猜想她到底會給我一個怎樣石破天驚的回答,或是索性不回答。
沒過幾秒,她就丟給了我一句,“呵呵,無聊唄。”
我無語,只能“哦”了一句。但心里還是有一萬個疑問,敷衍等于最大的遮掩啊。
過了兩分鐘,她“唰唰唰”地扔過八張圖片,圖片正在打開中,我心里有些疑惑,這又是啥啊?
圖片終于打開了,我仔細地一一看過,終于釋然地笑了。
她把同學QQ說說的截圖發給我,上面也是各種奇思妙想的莫名其妙的語句。我給大家念念:
“在雨中,我是你的傘。”
“反正思念也不會有聲音,在夢里也不怕吵醒你。”
“我不懂得什么是挽留,我只知道在你即將離開我身邊時,緊緊抓住你的手。”
“喜你為疾,藥石無醫。”
“我想用余生為你暖一壺茶,晚風微揚時勿忘回家。”
“天空在哭,雨是它的眼淚。”
.......
3
哎呀我的天,按我女兒他們的說法就是,這都是些什么鬼?
你或許會覺得這些話應該都是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說的,那你錯了。
這里面有好幾個是他們班成績特棒的同學,有一個是全班第一名的同學。
看完這些說說,女兒又說了一句,“他們都是這樣玩。”
我,作為了一個深明大義,開明,有素質的家長,我能說什么呢?
我也只有和她幽了一默。
“呵呵,很有詩意呀。可以寫寫散文。”
她接道,“瞎編一句還行。”
我應道,“瞎編也行啊。”然后,我忍了半天,還是沒忍住,問了一句,
“你們班有沒早戀的呀?”
問完以后,我覺得這句還真是問得挺沒水平的。如果沒有,那我問這個不是顯得太謹慎了么。如果有,她肯定也不會和我說啊。
果然,她應付了一句,“呵呵呵,沒呢。”
隨后我就沒話可說了,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扯別的話題了。
4
綜觀這個事件,我有了一些感悟。我們不能拿咱們七零后的思維去理解零零后的行為。她們的世界,我們沒法看得懂,在教育上,我們還是要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控制。
在教育理念上,我很欣賞尹建莉老師,她推崇的是對孩子要給予“自由、愛和尊重”。她寫的三本書,我都看過。這里推薦給大家一定要看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先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名我感覺有些俗套了,而且,這本書不僅適合媽媽看,爸爸也應該看的。
書里主張的是一種順勢而為,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教育。作者認為,“自由的人才可能是自覺的人。”這些理念都對我啟發很大,我也確實是按照這種方式去管理孩子的,我不想讓孩子在過于嚴苛的要求中,喪失自我,失去個性。
不過從現在的效果來看,管理有些過于松散,而導致長出了一些荊棘。當然,這也未必太糟糕,還要看后期的情況。
關于書中提到的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現在特別有感觸。最近自己愛上了寫作,也愛上了閱讀,深深感受到自己兒童和少女時期讀書太少,沒有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而對于女兒,她小的時候我一直忙于工作,生意,也就無暇顧及她,陪伴她一起看書的時間太少。所以在這方面,自己做得很是不到位。
我想,等到老二出生了,我一定要好好培養他的閱讀習慣,讓他成為一個終身與閱讀相伴的人。
而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這本書中,作者從讀者來信中挑選了98個封最具典型的教育問題,進行了詳細回復。涉及到的話題有“叛逆、厭學、早熟、壞朋友、愛與溺愛......”等很多家長面臨的令人頭疼的問題。
這本書教給我們怎樣平待的對待孩子,尊重孩子,讓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去理解他,包容他,愛他。不要把自己的觀點,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和你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你需要負責的只是陪伴他,引導他。
5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這段話我很贊同。
孩子幼年的時候,沒有獨立行動能力,她需要你的關愛和照顧,你要和她一起成長。
可是到了少年期,她已經有了自己的思維,你就要慢慢學會放手,讓她自律,讓她自由,只有真正給了她自由,她才會思考自己該如何行動。
然后,等她成年了,你就要慢慢學會退出,活好自己的人生,對于孩子,你將只是一個觀眾,而不是導演。
最后,引用書中的話作為本篇文章的結尾。
“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