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參加了幾場專業宣講會,有很多同學提到這么一個問題,這個專業的專業性強不強,門檻高不高。因為同學們覺得如果在一個專業學習了四年,結果發現其他非科班出身也能從事這個專業的工作,那就說明這個專業排他性不強。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很多公司的hr并不是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
說實話,這種人文社科類(包括商科)的專業排他性都不強,專業壁壘都不高,本科階段僅僅是打基礎,還需要通過工作實踐來提升個人的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現在要成為某個行業的專業人才或專家,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這個資歷是熬出來的。在中國,院士級別應該是人才的最高等級了,你看看身邊有四十歲的院士嗎,幾乎沒有,即便五十歲能評上院士那也是相當厲害了。
理工類的專業相對來講,專業性要強一點,但也并不是絕對的,很多代碼寫得好的也并不一定是學計算機的。不過有些職業可能會建立一定的準入標準,比如,法律職業,以前非法學專業的同學也可以參加司法考試,但現在就不行了。你要從事法律職業(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那就必須擁有法律專業的學習背景,本科不是法律專業,那就必須拿到法律碩士或法學碩士才能報名,哪怕是通過自考獲得的法律專業本科文憑也是可以的。建立這種準入標準,就是強調法律專業系統學習的重要性。醫生這個職業,準入門檻那就更高了。
我們在選擇專業的時候也可以考慮職業準入標準這個因素,通過國家的這種強制性的規定,形成一定的職業壁壘,比如醫生,法律職業,還有財會類的CPA,等等,要么是有專業學習背景,要么是有專業證書,這個門檻還是很高的。
總得來說,同學們畢業后的職業選擇還是很多樣的,除了極少數行業或職業對你的專業背景有要求,大多數都沒有限制,要你有這方面的實力,你就可以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