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關注此書是因為羅胖的推薦,他說“許榮哲是我看到的最適合中國人的故事入門教練”。
看完此書才覺得,與其說《小說課》是教程,不如說是小說案例分析和賞析輯錄。
徐榮哲并沒有像寫教科書一樣寫太多理論,相反的,他用上篇的37個短篇和下篇的28個短篇,給了大家在實踐中以提示,怎樣讓小說更吸引人,怎讓比自己以前寫的更好一點。
許榮哲自己本身也是講故事的高手。這本書從設計到文字,都給人帶來了很舒服的閱讀體驗——硬皮,小開門,便于隨身攜帶和收藏。而每一個短篇都自成一體而又一以貫之,讀起來一氣呵成,毫不枯燥。
當然,這本書并不是速成,也并非萬能的寶典,一個不會講故事的人并不能通過學習此書而變成大師。但許榮哲給了我們啟發,我們可以在日常的實踐中去思索怎樣做的更好。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并不需要創作全新的故事,我們只需填充一些細節,做一些改變,就能讓故事變得更好。
以下是依據《小說課》上下兩冊整理出來的干貨:
1. 小說有三個關鍵字:面貌,場景,對話。內在面貌(性格)比外在面貌(長相)更重要;場景寫的好,一樣可以打動人;對話除了日常對話和推動情節外,還可以代替小說里的描寫、敘述、甚至議論、說明。
2. 當小說人物的性格確立以后,那么他便脫離了作家的掌控,擁有了自己的意志。是人物的性格,而非小說家,決定了人物的命運。
3. 你過去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將成為未來人生的伏筆。小說因為這樣而精彩,人生因為這樣而值得活。
4. 小說家最愛的是矛盾,矛盾越突出,小說越精彩。矛盾既存在于人物的性格當中,又存在于環境(人物的處境)里。 對于小人物來說,永遠沒有自己的選擇權,他永遠只能掩著面,無奈地選擇令自己最難堪的那一個。
5. 一篇小說可以選擇不同的敘事者角度,還有不同的敘事觀點(我,他,全知觀點等三種)。“我”只能描述我所知道的事情,描述別人的外部行動,而不能透露其內心意識;全知觀點則是一個獨立于小說外的人來說故事,小說里的每個人的外部動作、內心意思都無所不知;而用第三人稱觀點時,說故事的人獨立于小說之外,但只聚焦在某一個角色上,“他”以外的所有人,只知道其外部動作,不知其內心意識(同第一人稱觀點)。
6. 敘事者講述的未必是真實的故事,有時候謊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7. 小說時間的基本功:順序、倒敘、插敘。有時候也有花式跳水:轉場,將前后兩場不同時空背景的戲連接起來(電影里經常用到)
8. 小說家擁有權力制定的規則,可以大膽的制定自己的規則,越早制定越好。
9. 談到通俗小說與嚴肅文學的差異時,許榮哲說:“我喜歡以言情小說來說明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坊間大量生產的言情小說,里頭的主角其實是愛情,人物淪為搖旗吶喊的道具。相反地,優秀小說家筆下的愛情故事,主角永遠是人,愛情不過是拿來烘托人性的道具”。“側重人性的離嚴肅文學近一點,側重故事的靠通俗文學近一點”。怎樣描寫人性呢?要一直往人物的內心方向去寫,冰涼的現實就會變成人物的內心。
10. 要想成為好的小說家,應該把大多數人認為的牢不可破的話語拿來重新檢視(新穎,出人意料)
11. 有時候可以用障眼法,不直接寫出情節,而讓讀者自己想象,因為想象永遠比現實華麗
12. “人情世故雖然是一種寶物,但一天到晚把寶物放在嘴邊,吧嗒吧嗒放送的人,會非常、非常地討人厭”,“多講一句話,力量就會減少一分”。小說創作應當盡量少出現道德訓示,要想辦法在不說出口的情況下,把人情世故表達出來。
13. “如果目的地是你的重點,那么就抄捷近吧。如果過程才是你的重點,那么你最好繞遠路,如此一來,你才能看見平常看不到的風景”
14. 有些秘密需要讓讀者知道,用秘密來折磨讀者,吸引讀者的目光。
15. “當故事決定不再折磨它的讀者時,就完完全全失去了魔力”。
16. 編故事的公式:目標——阻礙——努力——結果——意外——轉彎——結局(因為——但是——所以——但是——所以)這個公式并不是故事制造機,而是一條串故事珠珠的線。創造故事的過程并非無中生有,而是把我們腦袋里,散亂的故事碎片,利用因果邏輯,一個一個串了起來
17. 所謂“故事”就是依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至于“情節”則是按照“因果邏輯”安排的事件。要把故事說得好,就必須適度地將事件“情節”話,也就是利用“因為、所以”,把事件一個接著一個緊密聯結起來。這樣才能吸引讀者。
18. 小說要設立讓人物陷入“兩難”的情節,如何做出選擇也充滿了挑戰。如何解決兩難呢?不建議“假兩難”的設置,雖然簡單有效,但讀者會有被騙的感覺。有時候錯誤的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候可以找到第三種選擇,難題迎刃而解。
19. 小說創作的核心精神——虛構。
20. 借題發揮——萬事萬物都可以用來抒發心底的感受。
21. “思索什么才是問題的核心、改變一切的關鍵。一層一層思索下去,你才可能抵達問題的核心,發現并且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