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 第九卷 漢紀一
【原文】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殺之不祥。”乃以屬吏。
【譯文】
冬季,十月,沛公劉邦率軍抵達霸上。秦王子嬰乘素車、駕白馬,頸上系著繩子以示自己該服罪自殺,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璽和符節,伏在軹道亭旁向劉邦投降。眾將領中有人主張殺掉秦王。劉邦說:“當初懷王之所以派我前來,原本就是因為認定我能寬容人。何況人家已經降服了,還要殺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將秦王子嬰交給了主管官員處置。
【材料解析】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漢軍攻入咸陽并入駐咸陽宮,處置秦國降王子嬰成為其首要難題。在這一關鍵抉擇中,劉邦的應對策略充分彰顯了他卓越的為人處世智慧,體現在做人底線、行事方法、人際處理與利弊權衡等多個層面。
一、堅守底線:超越情緒與階層的局限
劉邦與眾將領同屬曾受秦朝暴政壓迫的平民階層,面對投降的子嬰,將領們基于“以怨報怨”的樸素心理,強烈要求劉邦誅殺子嬰以泄憤。然而劉邦并未被仇恨情緒左右,也沒有因身份轉變而動搖原則。他深知,若因一時快意誅殺子嬰,不僅違背自己一貫寬容的人設形象,更可能損害自身聲譽。這種不為個人情緒和階層立場束縛的定力,使他在重大抉擇中堅守住了做人的底線。
二、做事有法:矛盾轉移與分層拆解的智慧
面對將領們的強烈要求,劉邦沒有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要么壓制又或者順從,而是采用巧妙的策略化解矛盾:
1. 矛盾轉移:劉邦以“奉楚懷王之命”為由,將自己與將領間的分歧,轉化為將領與楚懷王立場的差異。這種手法既達成不殺子嬰的目的,又將自己置身于與將領同一陣營,避免了內部對立,維護了集團團結,又讓眾將領覺得劉邦說的合理性,不存在任何矛盾和違和感。
2. 分層拆解:轉移矛盾后,劉邦進一步深入解釋。他強調受懷王托付源于自己的寬厚名聲,暗示自己不會因地位變化而改變心性,也就是暗示:今天我劉邦得勢了不能為了替你們泄憤而擅自殺掉子嬰,明天我劉邦奪得天下更不會因為他人的一面之詞,就隨意殺掉你們這些人;同時指出殺降不祥,讓眾將領明白,誅殺子嬰會徹底割裂漢軍集團與秦國勢力的關系,將不利于日后統一天下的大業。通過層層遞進的分析,劉邦既說服了將領,又傳遞了寬容待人的信號,還鞏固了自身領導權威 。
三、人際之道:對不同對象的智慧應對
1. 對待上司:劉邦始終將進入函谷關、入駐咸陽的功勞歸于楚懷王。盡管楚懷王對其軍事行動未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但劉邦深知懷王在初期決策中的關鍵作用,他以感恩和尊重的態度維護與上司的關系,這為他日后發展贏得更多的政治支持。他讓世人知道,我劉邦會自始至終不忘初心,牢記他人對自己的提攜。創業前誰拉他一把給他平臺施展才華,創業成功后(成功先入關)他劉邦絕對不會做那個忘恩負義的小人。
2. 對待下屬:面對下屬意見,劉邦沒有剛愎自用,咄咄逼人,而是耐心地聽取下屬意見,無論他們的意見合不合理。哪怕提出的不合理的意見,劉邦也耐心聽完,然后給出合理的拒絕理由,讓將領心服口服。這種尊重下屬意見、以理服人的方式,既維護了劉邦的決策權威,又贏得了人心,進一步增強了團隊凝聚力。真正意義愛護下屬,不僅僅是多給他們錢財,多給他們資源,再說錢財資源本就應該給他們。但若想讓下屬真心擁戴自己,心甘情愿替自己拋頭顱灑熱血,就要在小事情上處處尊重每一個人。不要以為給別人發工資,就好像給對方天大的恩情一樣,現實生活中,就有這種領導。這也就解釋,為什么有的領導在崗時,大家都圍著他,一旦他退休或被排擠,更多的人是對他落井下石或冷嘲熱諷。
3. 對待對手:對于曾代表秦朝暴政的子嬰,劉邦沒有陷入“以牙還牙”的報復思維。他明白,只要子嬰不再構成威脅且表示臣服,就可化敵為用,并想辦法實現合作共贏,這展現出劉邦超越仇恨的政治胸襟。正常情況下,我們很多人都有以牙還牙的變態人格,認為當初我被某某欺負了,如今我當家做主,我也要想辦法,以同樣的方式來報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
但是我們是否有想過,世上存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事物規律。今天你成功了,不代表你永遠都能成功,你無法保證自己一輩子都能騎在他人頭上。當你落魄栽在他人手里時,你又會有何感想,又該如何面對你曾經報復的對手?所以說,誰的格局胸懷大,誰就能獲得長久的富貴,同時也會遇到更多的朋友,更少的敵人。相反,不善于從長遠打算,只對眼前的利益和微不足道情緒耿耿于懷,比將為自己埋下很多伏筆。
四、權衡格局:以長遠視角審視細微之事
盡管殺子嬰看似微不足道,但劉邦并未草率對待。他深知,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可能存在沖突:誅殺子嬰雖能滿足將領一時之快,卻可能引發秦地民眾反感,增加統一天下的阻力;而留下子嬰,既能塑造寬仁形象,爭取民心,又為未來政治布局保留余地。作為志在天下的領導者,劉邦明白每個決策都關乎大業成敗,必須慎之又慎,這種高瞻遠矚的格局使他在細節中也能把握全局。在劉邦的眼里,所有的待人接物之事都是大事,所以在他處理子嬰這種小事情時,就充分展現出劉邦極具智慧和遠見。也正是因為他小事當大事的態度,才使得他在處理很多人生大事時,沒有表現出任何異常和慌張,反而都是應對自如。
五、啟示:從小事錘煉心性,成就卓越
劉邦處理子嬰一事揭示出深刻的成長哲理:真正的成才需從日常小事、細微之處入手,通過對自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精心打磨,對自己心性的修煉,對自己思維、認知和意志的雕琢。使得自己真正遇到大事時,才會處變不驚,泰然自得。再說,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其背后的思維邏輯、三觀認知都是相通的。若忽視小事中的錘煉,總把眼睛盯著遙不可及的大事,當真面對重大抉擇時,我們便難以具備駕馭局面的定力和眼光。所以,唯有在細微處不斷精進自己,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實現人生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