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雍也篇第三則。
1、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魯哀公問孔子道:“你的學生們,哪個是好學的呀?”孔子對道:“有顏回是好學的,他有怒能不遷向別處,有過失能不再犯。可惜短壽死了,目下則沒有聽到好學的了。”
本章孔子稱顏淵為好學,而特舉不遷怒、不貳過二事。可見孔門之學,主要在何以修心,何以為人,此為學的。讀者當取此章與“顏淵、子路各言爾志”章對參。志之所在,即學之所在。若不得孔門之所志與所學,而僅在言辭間求解,則烏足貴矣!
傅佩榮注解
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里面,誰是愛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愛好學習。他不把怒氣發泄再不相干的人身上,也從不再犯同樣的過錯。遺憾的是,他年紀不大,已經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學生了,沒有聽說愛好學習的人了。”
顏淵一向好學,可用六個字來形容他: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就是不把怒氣發泄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譬如,某位老師因為自己沒趕上車而遲到,心里不太舒坦,上課時不但把學生責怪一頓,還責怪交通,甚至責怪整個社會,這就叫做遷怒。
人的情緒有時難以掌握。人的身體謂之“形”,“形”接觸外物,外在的一切并非自己所能控制的。“形”接收外物之后,就會在心里生出“情”,即七情六欲,情之主宰稱為“心”,此心要設法穩住。
傅佩榮:心不要受情緒的影響
我們通過感官接觸到外界的事物,情緒就受影響,所以人的情緒常常處在變化之中。重要的是學習“不動心”,心不受情緒影響。如果心隨情緒變化、心思發散出去,自己的生命就缺乏主體性。不能夠穩住自己,言行舉止,就如脫韁的野馬,無法控制。如此一來,學習就談不上任何成果了。
所以好學的人,應該表現出“不遷怒”的態度,也就是不動心。情緒接觸外物會產生波動,但是心可以保持超然。這是學習的效果,這種學習離不開實際的修養或德行方面的自我要求。
“不貳過”,更不容易做到,因為人的缺點往往來自本身的性格。重要的是在發現自己有缺點的時候,思索如何把缺點轉換成優點,這是可以做到的。顏淵做到“不貳過”,等于是針對天生的性格,在自己的生命力面加以改造。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卻在顏淵死了以后,聲稱再沒有聽過誰是好學的了。可見,孔子是多么欣賞顏淵這個學生。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顏回在孔門弟子中是最得孔子稱贊的,也是孔子認為最得真傳的。他評價顏回“好學”,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好學”這個評價,出現在上一篇,孔子對自己的評價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好學”這一詞,并不是指對詞章知識等的掌握理解,否則孔門弟子應該都能夠上這個標準。“好學”指的更是一種學圣人之道的能力和領悟力,“不遷怒、不貳過”,對于事物能夠有清醒的認識,一事上的情緒不牽延到另外一事上,犯過的錯誤不再犯第二次。短短的六個字,必須是對自己有極強的克制力,對事物和道理有極強的領悟力才行。顏回優秀如斯,可惜在三十二歲就去世了,孔子非常傷感沉痛。
4、弘丹學習心得
關于好學的論語,我們已經學過好幾則了。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哀公就很好奇,這么多學生中,誰最好學呢?
孔子回答說,顏淵最好學。顏淵過世之后,就再也沒有聽過誰是好學的了。
顏淵的好學可以用六個字概括:不遷怒,不貳過。讀到這6個字,我們會認為,這好像跟好學沒什么關系吧?我們印象中的好學應該是“頭懸梁,錐刺股”,或者“聞雞起舞”這樣的故事。
傅佩榮老師的注解:不遷怒,重在待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貳過,則重在克己,所謂“日新又新”。一個是對人,一個是對己,兩者都是德行的高度修養。可見孔子心目中的“好學”,是以德行為首要目標,而不只是學習各種典籍,學習之后還須不斷努力實踐以改變自己。
孔子認為的“好學”,是以德行為首要目標,而非我們現在認為的學習知識為目標。由此也可以推測,孔子當時教授弟子的不僅僅是學習典籍這樣的知識教育,更多的是德行教育。對比現在的學校,現在學校的教育主要是以教授知識為主,對德行幾乎不進行引導。但人生立足于社會,還是以德行為主,這樣想,只覺得現在的學校本末倒置。
錢穆先生講到,好學是要跟自己的志向聯系在一起的。在“顏淵、子路各言爾志”的那一章,顏淵的志向是:愿無伐善,無施勞。顏淵“不遷怒,不貳過”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愿無伐善,無施勞”的志向。
【5.25】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hé)各言爾志?”
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不遷怒,不貳過是很難做到的。生活中,時時都在上演“遷怒”的例子。比如說,老板把怒氣撒到員工身上,公司職員把怨氣撒到家庭成員身上,老師把怒氣撒到學生身上……
不貳過就更難了。之前我們也講過,人是很容易犯錯誤的,而且容易犯同樣的錯誤。要做到不貳過,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是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