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時候,吃苦好像就變成了一件雞湯國都里必須的事情。
比如經常說的那句是,你會感謝那個時候辛苦的你。
讓我想想啊,我是不是有辛苦過。
如果這一生的辛苦來說,好像現在回憶起來,都不覺得是什么痛苦。
比如減肥,比如學外語。
我從小很胖,最高記錄190斤,之前一直覺得不是個問題,直到有一天覺得自己好像連呼吸都困難了,而且也沒有人喜歡;但基本的美丑觀念還是有,所以就想改變。一開始跑步,上氣不接下氣,覺得要死要活的,也堅持不了多久,直到后來,用了you are your own gym的方法,才慢慢瘦下來。
所以這就說到了第一個問題,痛苦到底是什么,吃苦到底是什么。
從我的人生經驗看,吃苦,往往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方法不對。比如剛剛說到的減肥,很多人覺得就是不停消耗就可以,不吃飯就可以,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關于減肥,至少應該能夠區分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幾個基本的信息,然后安排好一日三餐,不運動,一樣可以減肥。
2.沒有找到舒適區。究竟什么是舒適,很多人對舒適的看法都顯然不對。我理解的舒適,如果從心理層面和身體層面兩個角度去闡述,首先應該是身體層面的。健康的身體才有愉悅的體驗,這本來是不言自明的事實,但當你面對一個執著于游戲而不是運動,身體扭曲成不可思議的角度對著屏幕喜怒哀樂的同類時,不得不發出疑問,考慮這個世界是不是顛倒了什么。世界顛倒的,是大腦和肢體的感官順序。
3.所以我們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大腦的愉悅往往帶來肉體的痛苦,然后當短時間的愉悅消失,長時間的肉體加倍痛苦。所以這就是一般人們定義上的苦和一般人們定義的舒適。用了一段時間,我感悟到,其實我們所謂的苦往往是因為我們不舒適,而如果我們選擇舒適,往往過的是更愉悅的生活。
4.人們往往夸大了短時間的苦,所以止步不前。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運動上,在這件事情上,好像很少有人會覺得時間是朋友,好像肥胖是一天之內找上自己的,所以也有一天之內變身型男。對于健身這件事情,我更愿意當做是同向舒適區的一個方式,不單單是運動后的神清氣爽,其實運動中肌肉的酸痛和膨脹感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感,只不過這個度需要每個人自己去體會,而可惜的,恰恰是很多人一開始運動過度,早上肌肉酸痛,于是放棄第二天的運動又去胡吃海塞了。
那么最后,我的結論可以談談了。我的結論是,所謂吃苦,其實是個認知和操作問題。一天的時間就掌握一門外語是不現實的,但練習一個新的發音是刺激的;立刻做一個演講是不可思議的,但練筆帶劃的去和一個外國人溝通是有趣的,只要程度掌握得當,在刺激和受挫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并因為這種小刺激帶來的新鮮感而不斷重復下去,1000個小時以后,自然掌握一項技能或者成為某個領域的技能獲得者。
看不出有任何痛苦可言。
所以,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完全有一個科學有效的拆解方式,這個過程里只要記住兩件事情就好:1.一個對的方向(比如變成更好看的身體或者對世界多了解一點點)2.每天正向積累
你沒必要吃苦,你要做的只是冷靜的分析一下,自己的舒適區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