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朋友中,有一個媽媽對待孩子無比用心,她的身上集齊了所有我們對媽媽溫柔、可人、大方的所有希望。
她從不對孩子大吼大叫,也從來沒有我們看到孩子不能直視的成績單時那么歇斯底里,更不會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有所指責,而是循循善誘地指導她向好的行為靠近。
中國式父母總是急于給孩子規劃好一切,急于糾正孩子的行為,急于將孩子塑造成自己內心的乖小孩,但他們使用的途徑往往是無休止的嘮叨,喋喋不休的指責和命令以及氣急敗壞的打罵。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自己為人父,為人母之后,也重復了自己當小孩的時候所受的那一套家庭教育。因為他們沒有被溫柔的對待過,因此也就不知道怎樣溫柔示人。
中國的父母難道不愿意家庭和睦,母慈子孝嗎?當然不是,他們也想成為最溫柔的媽媽,最通情達理的父親,但是面對孩子的調皮,面對孩子的成績不穩定,面對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就連高知父母也不知如何應對這個問題,于是只能把愛埋在心里,付諸于打壓的行動,讓孩子屈從自己的威力。
于是,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孩子跟自己說“謝謝”,而中國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等待父母跟自己說“對不起”。
這本《溫柔的教養》是一本寫給父母的“育兒口語”指南。
面對孩子,很多父母總是“愛在心中口難開”,無論批評、指正,還是鼓勵、夸獎,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有時甚至詞不達意、弄巧成拙。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可能會影響一生。
本書將帶我們踏上一段有溫度的育兒之旅,在130個常見的育兒場景中,傾聽育兒專家的建議,學習用溫和而堅定的語言與孩子對話,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輕松應對從幼兒期到青春期孩子的教養問題,陪伴孩子健康快樂長大。
一、傾聽孩子的聲音
在對待學習這件事上,父母作為成人,自然而然比較容易快速面對難題,但是父母往往會忽視孩子的接受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時間規劃,所以家庭中往往會出現急性子媽媽和慢性子孩子。
我們在很多新聞中都看得出來每天晚上父母輔導孩子,總會一頓打罵。父母的恨鐵不成鋼和孩子的無辜哭泣都會使家庭矛盾激化。
有一篇文章——《牽著蝸牛散步》中,父母把自己慢性子、學習能力差的孩子當做一個爬行緩慢的蝸牛,自己則作為放“牛”人,和蝸牛慢慢前行,雖然趕不上大部隊,但是在路上可以欣賞美景,可以和孩子一起進步,在看美景的過程中,交流互動,增進母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離不開溝通。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實際上是兩個生命的碰撞。長久以來,家長善于“說”,著急于“說”,往往忽略了傾聽。而傾聽,正是開啟優質親子關系的第一步:
你必須愿意花時間去聽孩子要說的東西;
你必須能夠真誠地接納他的感受和情緒;
你必須深深地信任孩子有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你必須真誠地想要在當下幫助他解決問題;
你必須真誠地相信他有能力為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你必須認識到情緒是暫時的,不是永久性的;
你必須把你的孩子看作某個獨立于你之外的人。
二、和孩子平等相處
絕大多數的撫育者會自覺地把孩子視為個人歸屬物,任意施加個人意志到孩子身上。家長的權威感也經由代際傳承不斷被強化,權威感似乎成為家長的一種本能,只是大家的程度不同,而平等心卻是家長們的一種有意識的選擇和能力。
很多少兒主持人甚至綜藝節目主持人在和小孩子嘉賓進行互動的時候,都自覺地蹲下身子,和他們的身高平齊,與孩子進行對話,父母為什么做不到這一點?
因為他們在內心深處就認為自己是長輩,孩子應該以尊敬的態度面對長輩,這個觀點本來沒有錯誤,但是在和孩子進行觀點的交流時“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這樣的態度才容易被孩子接受,你才容易真正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家長們,若能帶著這份尊重與理解,深深意識到,孩子最終是要與我們分離,大家有緣成為一家人,應發自內心地珍惜這段緣,感恩彼此相伴帶給對方的體驗和成長,內心才能夠真正升起平等心。
我們皆曾是孩童,面龐稚嫩,目光澄澈;我們亦為人父母,心有希冀,嚴厲溫柔。
一切,皆為愛。作為家長,僅需持有一顆平等心,耐心地引領和陪伴著孩子們成長,非原則性問題不過度干涉或擔憂,充分地去信任孩子,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一朵花,一棵樹,自有他們自己的成長周期和節律。你的孩子,他不美不丑,不好不壞,他是上天賜給你的一份禮物,請以孩子原本的樣子去愛他,而后,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