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估計大家使用電子郵件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一個主要的原因還是實時性不高,等待對方回復的時間都足夠做個飯,睡個覺了。但我們并不能忽視它由此帶來的影響,電子郵件可以說是互聯網溝通軟件的鼻祖。
吳修銘在他的《注意力商人》書中提到,電子郵件是互聯網上第一個殺手級應用軟件——第一個證明了為整個網絡的投入物有所值的程序。這項技術成就將一直把不同的網絡平臺連為了一個整體。但對于個人而言,最為重要的是它賦予了人們與其他任意一人聯系的能力,無論是商業洽談、社交或是做其他事情。
同樣的,它也會有“副作用”,隨著電子郵件的盛行,人們發覺自己已經沉迷進去了。歷史上第一個沉迷電子郵件的人,物理學家史蒂芬·盧卡西克,無論盧卡西克去什么地方工作,都會帶上自己的“設備”——一個由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制造的“便攜式終端”,走到哪兒都拖著這個巨型設備,它能讓他做到一些我們現在看來理所應當的事,比如,隨時隨地查看電子郵件(只要他能找到連接終端機的電話)。
那為什么人們會沉迷于電子郵件呢?
事實上,大多數情況它都讓人很煩(當然使用者更少,垃圾郵件也會更少,電子郵件在20世紀70年代肯定能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回報)。曾幾何時,收件箱里連續幾天都沒有新的電子郵件(如今少有這種情況)。我們收到的郵件大都很枯燥,或者難以處理。但盡管我們常常收到郵件,人們對此還是樂此不疲。這類的“有所回報”郵件常常是不可預期的,但這不會削減其誘惑力,或者阻止我們去尋找這樣的郵件。
正如科學家斯坦福指出的那樣,保持一個行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提供一致的、可預計的回報,而是給予一個“變量強化”,也就是說,獎勵要分為不同的頻率和量級。說的簡單一點,其實就和我們買彩票或者拆盲盒的心理活動是一樣的,因為它是未知獎勵,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你會有沖動想去看清它。
《注意力商人》書中還提到了第一個產生垃圾郵件的人,1978年5月數字設備公司的營銷經理加里·圖爾克為了邀請賓客參加在洛杉磯和硅谷登臺展示的作品,群發了世界上第一批大規模的電子郵件。不過,他本人更喜歡別人稱他為“電子營銷之父”,并稱自己不應該受到指責,“每次飛行出問題時,也沒人會去責備懷特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