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哈桑,但是他追的從頭到尾都是阿米爾。無數的人因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感動得一塌糊涂吧。可是我,沒有。
這是基本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書,身邊許多的朋友也都在給我推。但人就是特別奇怪,但大部都向你推薦時,你反而不會那么想要去看。因為加入學校圖書館的暑期移動圖書館而開始讀她。時間都是零碎的,大部分是在吃飯時或者坐公交時。其實自己是一個人相當懶惰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一到空閑時間就喜歡看書,我總是會把大部分的休息時間貢獻給手機或者電視劇。但我真的還是喜歡書的,書對我而言意味著另一個世界,里面可以觸摸到自己不曾到達的地方,或者是一些新奇的觀點帶來的共鳴都能讓我感到很愉悅。我很想把空余時間多分給書一點,可是太難做到了。
全文的主線以阿米爾的成長為主,我相信這本書是送給像哈桑一樣的人。
“如今回頭看來,我認為1975年冬天發生的事情—以及隨后發生的所有事都在這兩個字里埋下根源。”1975年對阿米爾來說是成長分界點,國家分界點也是人性的分界點。這本書以阿米爾的視角來敘寫他的成長。大概涉及到了教育、人性之本、友情或者兄弟情以及戰爭、戰后人們的再生活。
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一個富足的家庭,這個家庭里只有他和爸爸和他們的仆人——阿里和哈桑。如同復制粘貼一般,阿米爾的爸爸和阿里一同長大,阿米爾和哈桑也一同長大。我個人認為阿米爾爸爸的好朋友說:“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者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你只消讓他找到自己的路。”可是他爸爸卻認為,“可是他要走去哪里喃?,一個人自己都不能保護的男孩,長大之后什么東西都保護不了。”覺得二者都有理,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興趣做事,但是他們畢竟是孩子,我們有義務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引導他們。自從讀了師范專業開始覺得教育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我們大多數時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對的正確的。
就像每件事情的發展都有因有果一般,阿米爾之所以會選擇在那個冬日逃跑,與他爸爸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在他心中爸爸一直很喜歡哈桑,哈桑是爸爸希望他成為的模樣,勇敢、正直、聰明。寫到這里心里不禁一涼,我們曾經做出的那么多的抉擇從來都不是單單由一個原因所決定,它是由無數個你能看見的或者不曾意識到原因所構成的。正如后文中說到的“我寧愿相信自己是出于軟弱,因為另外的答案,我逃跑的真的原因是覺得阿塞夫說得對:這個世界沒有什么是免費的。為了贏回爸爸,也許只有哈桑付出一定的代價,是我必須宰割的羔羊。這是個公平的代價嗎?我還來不及制止,答案就從意識中冒出來:他只是個哈拉扎人,不是嗎?”顯而易見的,是阿米爾的階級意識,爸爸對哈桑的偏愛,自己的軟弱以及對想拿到風箏的渴望。
那么那么讓人心疼的哈桑喃?為什么讓我們心疼?在看這本書時只在一個地方掉了淚,就是哈桑獻身時。當時在食堂吃飯,控制不住的眼淚就掉下來,心里想到“你說怎么會有這么傻的人,為了一個人不顧自己的一切,為阿米爾心甘情愿做任何事。”關于阿米爾和哈桑之間有幾個地方比較深刻。從哈桑出生起就好像是為了給阿米爾服務的一般,哈桑第一個會說的字是阿米爾,總是安靜地聽著阿米爾說著學校的故事,他的創作以及忽略掉的阿米爾對他隱隱約約的嘲笑。心甘情愿每次都為阿米爾追風箏,在哈桑心里,阿米爾是除了阿里的一切。可是,阿米爾不是啊,相反的哈桑的勇敢討爸爸的喜愛,哈桑對事物的認知和洞察高于他,哈桑的忠心和干凈純潔讓阿米爾更加愧疚不堪。對話一:““如果你要求的,我會的。”時至今日。我發現自己很難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個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不過,我懷疑,”他補充到,“你是否會讓我這樣做,你會嗎,阿米爾少爺?”就這呀,輪到他考驗我了,如果我繼續戲謔他,考驗他的忠誠,那么他會戲弄我,考驗我的正直。”情節二:“我還學到了寫作的陷阱之一:情節破綻。蕓蕓眾生中,只有哈桑教給我。這個目不識丁、不會寫字的哈桑。有個冰冷而陰暗的聲音在我耳邊想起:他懂得什么,這個哈扎拉文盲?他一輩子只配在廚房里打雜。他膽敢批評我?”“你怎么可以當他是你的“朋友”?可是,他不是我的朋友啊,我對哈桑很好,就像對朋友,甚至還要更好,像是兄弟。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那么何以每逢爸爸的朋友帶他的孩子來拜訪,我玩游戲從來不帶上哈桑?為什么我只有在身邊沒有其他人的時候才和哈桑玩?”“阿米爾少爺和我是朋友。”哈桑紅著臉說。
除了哈桑和阿米爾,形象最豐富的是阿米爾的爸爸,看完書之前最喜歡的人。阿米爾太像真正的我們,自私、膽小、愛嫉妒又軟弱。而哈桑太單純又善良、忠心和無私,這樣的人設在這個世界中基本不存在。阿米爾的爸爸勇敢、善良有愛心并且真正又愛國。但是越讀到后面越發現前面交代的事都是一處又處的伏筆。哈桑和阿米爾是兄弟,他犯了他曾經像阿米爾說過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罪惡“盜竊罪”,他偷走了哈桑的幸福生活,偷走了真相。
在1979年年的逃亡途中,那句“戰爭不會讓人們丟失情操,人們反而比任何時候更它。”以及把阿富汗的泥土裝進盒子里讓我肅然起敬,但是讀完后反而覺得不那么崇敬了。
最后以阿米爾接回哈桑的孩子結尾,相當不滿意這個結局啊。這本書整體還是不錯的,讓我們了解到阿富汗至今仍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俄國的入侵所帶來的老百姓生活動蕩不安,阿米爾揭示出的人性。我們都不是多么正直高尚的人,“我們有什么理由指著別人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