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仁和絕不好理解,這里給出一種解釋,方便大家參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指天地不仁以后,才把萬物作為芻狗。天地是有仁愛之心的。
為什么說‘’天地是有仁愛之心的‘’
這句話要和后面的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聯(lián)系起來理解。天地之間一直在動,這個動是什么呢?這個動就是主宰生命的內(nèi)在東西,仁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xiàn)。仁怎么能失去,失去后,萬物就沒有東西去管,就變成了芻狗,任意處置了。
仁不能失去,為啥老子又說“絕仁棄義”?這里很多人都把絕和棄看成一樣,翻譯成拋棄仁義。
這又說到絕的理解,絕這里是極的意思。絕仁棄義就是保留最好的仁拋棄義。
為什么要拋棄“義”?
后面有一句‘’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文是外表東西,和文相對的是質(zhì),質(zhì)是本質(zhì),義屬于文的部分,仁屬于質(zhì),所以拋棄義要保留仁。所以老子說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