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坦珈利說心靈的變化有五種,可以分為兩大類:痛苦的,無痛苦的。
為什么是心靈的變化,而不是將思想分為痛苦的,無痛苦的?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思想可以一開始是快樂的,但是快樂的思想,也可能會帶來痛苦的結果。比如愛一樣東西,愛一個人,起初是快樂的,但是卻可能會帶給我們痛苦、失望、仇恨、嫉妒等。
一開始看似痛苦的思想,想法,但是當我們打開心胸,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后,會進入祥和之境,快樂長存。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答案在于是“自私”還是“無我”。
比如愛,為什么一開始看似快樂的愛卻導致最后如此多的痛苦,不能長久維持,而有些愛卻常駐心間,讓所有人如沐春風,差別只在于是“自私”的,求回報的愛,還是無我的,不期待任何回報的愛。
快樂很簡單,不要去創造一些會有回報的想法,忘記你的自私,讓別人快樂,你將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如果真得很想自私一點,請以能讓你維持心平氣和的原則去自私,不要讓這個自私傷害別人。
在喀維禪多斯瓦米分享什么是快樂,為什么我們的快樂不能持久時,他這樣說到:
學會愛他人,付出愛,但是不期待回報,這才是你能夠得到幸福和快樂的真正源泉。
同意的話語,同樣的境界。
而且,我相信,在其它的場合,有幸聽到一些圣人的智語,你一定會發現,這些話語如此的熟悉,同出一轍。
也許表達的方式有些差別,但是究其本源,本質沒有任何不同。
這也是為什么要反復研讀經典的原因。無論是帕坦珈利的《瑜伽經》,還是更古老的其他韋達經典,如《博伽梵歌》,傳遞的都是同樣的東西。
獲得快樂、幸福、喜悅的鑰匙就在其中。
可否帶著不期待任何結果和回報的心去愛一個人,去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