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純粹理性的建筑術”位于《純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先驗方法論的第三章,屬于全書靠近結尾的部分。受老師推薦先閱讀這個部分,希望對于理解第一批判乃至康德整體思想有所裨益。我將不會如之前做筆記的一樣讀一句寫一句,而是概覽之后再做分析。
二、先驗方法論
第三章 純粹理性的建筑術
B860 我所理解的建筑術(Archtektonik)就是對于各種系統的藝術。因為系統的統一性就是使普通的知識首次成為科學、亦即一個使知識的單純聚集成為一個系統的東西,所以建筑術就是對我們一般知識中的科學性的東西的學說,因而它必然是屬于方法論的。
先驗感性論討論數學何以可能,先驗分析論講自然科學何以可能,先驗辨證論講以往形而上學何以不可能;這里先驗方法論則要講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了,就是討論形而上學的條件和根據。建筑術就是他建筑純粹理性系統所使用的“術”,即方法。在系統中最根本的是形式統一性,是最根本的形式統一性使知識不是再是量的疊加,而成為有秩序的系統。這樣的系統中的知識就不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完整的、確定的。(這里的藝術Kunst,有造型藝術的一層含義,“造型”有形式的暗示。)
? ? ? ? 在理性的治下,我們的一般知識決不允許構成什么夢幻曲,而必須構成一個系統,唯有在系統中這些知識才能支持和促進理性的根本目的。但我所理解的系統就是雜多知識在一個理念下的統一性,只要通過這個概念,不論是雜多東西的范圍還是各部分相互之間的位置都先天地得到了規定。
系統是注重形式的,而“夢幻曲”(Rhapsodie)就是狂想曲,翻譯成夢幻曲或許有所不妥,相比于強調形式的夢幻,Rhapsodie指向其反面“醉狂”,Rhapsodie也指自由(形式的)詩,是有形式的反面。理性要求的是一種形式和系統,一種規定性和秩序。在形式系統中,知識作為質料才能夠支持和促進理性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促進系統整體向上的生成。這里既強調了形式對質料的引導,也提及了質料的生成作用;但根本上,康德強調的是質料是在形式中才能發揮生成的作用,形式是質料依托的根據和條件。
系統不是雜多知識的排列組合或簡單相加的整體,而是有內在形式統一性的,康德甚至說系統就是統一性,就是知識中內在的最高的形式統一性,正如先驗邏輯中的統覺。在形式統一性的規定和引導中雜多知識各得其所,整體處于和諧的狀態。
所以這個科學性的理性概念包含有目的和與這目的相一致的整體的形式。一切部分都與之相聯系、并且在目的的理念中它們也相互聯系的那個目的的統一性,使得每個部分都能都能夠在其他部分的知識那里被想起來的,也使得沒有任何偶然的增加,或是在完善性上不具有自己先天規定界限的任何不確定量發生。B861 所以整體就是節節相連的(articulatio),而不是堆積起來的(coacervatio);它雖然可以從內部(per intus susceptionem)生長起來,但不能從外部(per appositionem)來增加,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柏拉圖將“理念”看作一個起統一性作用的概念,是“一”,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理念系統。而康德這里的理念是純粹的、先驗的,純粹理念應該從最高層次理解。而這里我則先將其粗淺地理解為一種最高形式。
康德這里強調理念中包含的目的和與目的相一致的整體形式,形式與目的的一致性亞里士多德曾明確提出過,形式因是中間階段的目的因,任何形式都趨向于其目的。理念的“一”就表現為形式與目的。知識整體中的理念,也就是整體中的目的及其形式,內在于整體的各部分知識,使得整體具有形式統一性和方向性。比如將人看作一個整體,提到手就能想到腳(每個部分都能在其他部分的知識里被想起來),人不會長出第三個手(沒有任何偶然相加)。整體中的各部分具有聯系,部分以整體為前提生成,而不是從外部加入(人吃飯是將飯消化吸收,不是把飯掛在人身上)。
這個理念為了實現出來,就需要一個圖型,即需要一個從目的原則中得到規定的本質性的雜多和各部分的秩序。圖型如果不是按照一個理念、即出自理性的主要目的,而是經驗性地按照偶然顯露出來的意圖(它們的數量我們不可能預先知道)來勾畫的,它就提供出技術性的統一性;但如果它是按照一個理念產生的(在那些理性先天地把目的作為任務提出來,而不是經驗性地等待目的),它就建立起建筑術的統一性。
理念的實現需要圖型,正如范疇的實現(運用到直觀上)也需要圖型。康德曾說過,圖型作為一種表象,是純粹的,一方面是知性的,另一方面又是感性的。在康德看來圖型應該按照理念產生,提出目的,在知識整體中實現理念,即規定本質性雜多和各部分的秩序,這樣建筑術就有了統一性。圖型在這里是作為理念與雜多知識的中介。
要能夠產生出我們稱之為科學的東西,不是憑借技術,即不是由于雜多東西的類似性,或由于知識具體地在所有各種隨意的外部目的上的偶然運用,而是憑借建筑術,是為了親緣關系為了從一個唯一而至上的、首次使整體成為可能的內部目的中推導出來,而這樣產生的東西,其圖型必須合乎理念地、即先天地包含著整體輪廓(monogramma),和一種對整體各環節的劃分,并且必須把這個整體確定無疑地依照原則與其他一切整體。
科學的形而上學需要建筑術,雜多東西的類似性和知識具體地在所有各種隨意的外部目的上的偶然運用都是外在的、經驗性的。憑借建筑術,整體中內在的,并使整體成為可能的目的就可以推導出科學。這之中的圖型則需要滿足三個要求,一是先天包含整體輪廓,二是劃分整體各環節,三是依照原則將整體與其他整體劃分。
B862 沒有人會不以某個理念作自己的基礎就試圖建立一門科學的。不過,在制定這門科學時,圖型、甚至他在這門科學開端處立刻就提供出來的定義,是很少與他的理念相符合的;因為這種理念如同一個胚胎處于理性中,一切部分都還被緊緊包裹著隱藏在胚胎里,就連用顯微鏡觀察也幾乎看不出來。
圖型及其提供出的定義在開端時與理念是有距離的,這是因為理念內在于科學系統,系統在初始階段還在生成之中,沒有充分體現理念。
為此之故,我們必須不是按照一些科學的創立者對此所作的描述,而是按照我們從他所匯集起來的那部分自然統一性出發而覺得是在理性本身中有根據的那個理念,來規定這些科學,因為它們畢竟全都從某種普遍興趣的觀點中被想出來。因為這時人們發現,創立者、經常還有他的最近的追隨者都在圍繞著一個理念轉來轉去,他們自己本來就沒有能夠搞清楚這個理念,因而也就沒有能夠規定這門科學的特有內容、環環相扣的關系(系統統一)和界限。
科學的創立者沒有搞清楚理念,就不能對這個科學系統整體提供一種規定性。這個任務交給了哲學家,清晰的理念提供了系統一種自然統一性,系統中的內容在此基礎上而普遍聯系。科學系統中的理念在理性本身中有著根據,這也體現了康德哲學中人為自然界立法以及由此得到的主客同一性。
B863 這些系統看起來就像蠕蟲一樣,通過一種由于把那些搜集到的概念單純匯集到一起而來的 generatio aequivoca (拉丁文:模糊生成)開始是殘缺不全地、隨著時間的進程則完備地形成起來,盡管它們在單是自我展開的理性中全部都有自己的圖型作為原始的胚胎,因此不僅每一個系統自身都被按照一個理念而分出環節,而且此外所有的系統都又還在人類知識的一個系統中作為一個整體的各環節而合目的地相互結合起來,而允許有一切人類知識的某種建筑術,
系統的生成是有過程的,在歷史中沿著一種方向由殘缺到完備。諸系統各自都有著源自自我展開的理性的圖型,由于這種本源的統一性,諸系統之間也有著整體的合目的的統一性。
我們在此滿足于完成我們的工作,就是只把一切知識的建筑術從純粹理性中構想出來,并且只從我們知識能力的普遍根基中分叉而生發出兩條枝干的那一點開始,這兩條枝干之一就是理性。但我在此所謂的理性是指整個高級認識能力,所以我以合理的東西與經驗性的東西相對立。
知識的建筑術是從純粹理性中建構出來的,康德意在尋找純粹理性與知識系統的本源的形式統一性,也是一種主客同一性。這個工作的立足點也是包括了知性的作為高級認識能力的理性,合理的東西與經驗性的東西對立也是理念與雜多的對立。
? ? ? ? 如果我把一個知識的一切從客觀上看的內容都抽掉的話,那么一切知識在主觀上就要么是歷史的,要么是合理的。歷史的知識是 cognitio ex datis,合理的知識則是 cognitio ex principiis。B836 一種知識不管它來自何處,都可以是本源地被給予的,
歷史的知識和合理的知識是一種先天的劃分,前者是出自事實知識,即源于經驗;后者是出自原則的知識,即通過對設定的原則演繹得來的。本源地被給予的知識就是源于理性運用,從理性的源泉中汲取的。
因此,一個真正學習過一個哲學系統,如沃爾夫的體系的人,盡管他把一切原理、界說和證明,連同整個學說大廈的劃分,都記在腦子里,并能對一切都如數家珍,但他所擁有的決不超出對沃爾夫哲學的完備的歷史知識;他所知道和所判斷的只不過是已經給予他的。
對于康德所說的這個人來說,沃爾夫的體系就是歷史的知識,出自經驗,是外在給予而非出自理性運用的。這樣的出自經驗的歷史的知識是封閉的,無法拓展而超出其自身,本質上只是記憶和背誦。
他按照別人的理性而增長知識,但模仿能力并不是生產能力,就是說,知識在他那里并不是出自理性,并且盡管客觀上這當然是一種理性知識,然而主觀上它畢竟只是歷史的。他很好地理解和記住了,即學會了,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翻版。那些客觀上是理性的知識(一即最初只能發源于人自己的理性的知識),唯一地只有當它們從理性的普遍源泉中即從原則中汲取時,B865 才被允許在主觀上也具有理性知識的稱號,而從這一源泉中也能夠產生出批判,甚至產生出對學到的東西的抵制。
一個人的哲學知識倘若不是出自自身的理性,那就是歷史的,只能模仿他人的知識而不能自己生產,學習哲學知識需要從自身的理性的普遍源泉即源泉中汲取。這樣的知識才是對于主體而言真正的理性知識。
? ? ? ? 現在,一切理性知識要么是從概念而來的,要么就是從概念的構造而來的;前者是哲學的知識,后者是數學的知識。關于這兩者的內部區別我已經在第一章中討論過了。因此一種知識可以在客觀上是哲學的,但在主觀上卻是歷史的,正如在大部分學徒那里以及在一切從未超出過學派并且一輩子都是學徒的人那里一樣。但有一點卻是很奇怪的:像人們已經學過的那種數學知識竟也能在主觀上被看做理性知識,而這樣一種在數學知識上的區別的發生是不同于在哲學知識上的區別的。
這里說的前一章指先驗方法論第一章“純粹理性的訓練”,概念的構造(entwerfen)在這里指的就是“把與它相應的直觀先驗地展現出來”。康德說:“哲學知識只是在普遍中考察特殊,而數學知識則在特殊中、甚至在個別中考察普遍,但卻仍然是先天的和借助于理性的,”哲學與數學的差異是形式上的差異,數學的知識(量的知識)可以構造,即可以先天地在直觀中展示;而哲學知識(質的知識)則只能在經驗性直觀中表現出來。
康德意在說明,哲學知識客觀上的確是來自理性的合理的知識,但由于不能構造,只能通過經驗性直觀表現,所以在主體學習哲學知識中,哲學知識就在主觀上成為了歷史的知識。而數學知識則因為可以構造,而在主客觀上都是合理的理性的知識。
其原因是由于教師唯一能夠從中汲取的那些知識源泉永遠只處于根本的和真正的理性原則之中,因而不能被學徒從任何別的地方拿來,更不能加以爭執,而這當然是因為理性的運用在這里只是具體的,盡管也是先天的,也就是在純粹的并因此也是完美無缺的直觀上發生的,而排除了一切欺騙和謬誤。
數學知識的需要的是概念的構造,構造是先天的,沒有經驗因素的干擾,不能通過經驗學習,使得學徒學習中也同樣需要理性對于概念的構造,這樣就不但保證了數學在傳授中不會成為歷史的知識,也使數學具備了確定性。
所以我們在一切(先天的)理性科學中唯地只能學習數學,但永遠不能學習哲學(除非是歷史地學習),而是在理性方面頂多只能學習做哲學研究。
哲學本質上是不能學習的,歷史地學習哲學無法拓展哲學知識,也無法超越前人,是在學習哲學史,我們在理性方面僅僅可以學習做哲學研究,學習開發和運用理性,用理性來建構哲學知識。
B886 于是,一切哲學知識的系統就是哲學。如果我們把它理解為對一切做哲學研究的嘗試進行評判的范本,我們就必須把它看做客觀的,它應當用來對每個主觀的哲學進行評判,而這些主觀的哲學體系往往是各種各樣和變化多端的。
哲學本身是哲學知識的系統,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哲學系統是客觀的,建立于主客同一性之上,而各門派的具體哲學知識及其體系則有差異。
按照這種方式,哲學就是一個有關某種可能的科學的單純理念,這門科學永遠也不被具體地給予,但人們卻從各種不同的道路去試圖接近它,直到那條唯一.的被感性的草木所壅蔽了的小路被發現、而迄今錯位的摹本在命運賜予人類的范圍內成功地做到與藍本相同為止。
哲學是一種理念,所有各個門派的哲學都是理念的摹本,哲學的諸摹本有著向哲學的理念趨近的方向,揭開感覺的障蔽,達到最終的藍本。
直到那時以前我們不可能學到什么哲學;因為,哲學在哪里?誰擁有哲學?而且憑什么可以認識哲學?我們只能學習做哲學研究,即按照理性的普遍原則憑借某些正在著手的嘗試來鍛煉理性的才能,但卻總是保留著理性對那些原則本身在其來源上進行調查、認可和抵制的權利。
學習哲學在康德看來是學習哲學研究,即運用理性的原則,鍛煉理性的能力。但是理性對于自身的原則也應該保持警惕,對理性的原則進行溯源,對理性原則運用的范圍進行考察,這也是第一批判力圖完成的工作。
但直到那時以前哲學的概念只是一個學派概念,也就是一個知識系統的概念,這種知識只被作為科學來尋求,而不以超出這種知識的系統統一、因而超出知識的邏輯完善性的東西為目的。但還有一個總是為這個命名提供根據的世界概念(?conceptus cosmicus ),尤其是當我們仿佛把哲學概念人格化并將它在哲學家的理想中設想為一個藍本時。
哲學在沒有達到哲學的理念的形式統一性以及明確的合目的性,而缺乏內在的秩序和邏輯完善性。這樣哲學就難以達到普遍性和必然性以及確定性,康德意在指出前人哲學的缺陷,并為哲學向理念的前進探索方向。
B867 從這方面來看哲學就是有關一切知識與人類理性的根本目的(teleologia rationis humanae)之關系的科學,而哲學家就是不一個理性的專門家,而是人類理性的立法者。
哲學是人類理性的目的論與基于人類理性的一切知識的關系,哲學家則是探索人類理性原則,及其根源的人類理性立法者。
? ? ? ? 數學家、自然科學家和邏輯學家,不論前兩者一般地在理性知識中、后兩者特殊地在哲學知識中取得過怎樣的進展他們卻都是理性的專門家。仍然有一個理想中的導師在對他們大家作安排,將他們用作工具,以便促進人類理性的根本目的。惟有這個導師是我們必須稱之為哲學家的;
數學家、自然科學家和邏輯學家都是運用理性在一個領域進行探索和研究的,而哲學家則是考察他們工作的基礎和條件,即人類理性的,并且還兼有對各門專門知識進行安排和計劃,使其合乎人類理性的根本目的。
但由于他本身畢竟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而他的立法的理念卻在每個人的理性中到處都被發現,所以我們所要堅持的就僅僅是這種立法的理念,并要對哲學按照這個世界概念而為出自這一目的立場的系統統一所頒定的東西作出更切近的規定。
理念就內在于人類理性,哲學家對人類理性立法正是基與理性自身的理念,是理性為自身和世界的立法,
B868?因此,根本的目的就還不是最高目的,最高目的(在理性的完善的系統統一中)只能是一個唯一的目的。因此根本目的要么是終極目的,要么是必須作為手段而從屬于終極目的的附屬目的終極目的無非是人類的全部使命,而有關這種使命的哲學就是道德學。為了道德哲學對于一切其他理性追求的優越地位之故,我們自古以來也一直都把哲學家這個名稱同時理解為并且首先理解為道德學家,而且甚至連表面上表現出理性的自我控制力,也會使得我們現在還按照某種類比而把一個人稱之為哲學家,即使他的知識很有限。
最高目的只有一個,是人類的全部使命,根本目的從屬于最高目的。因此有關于人類理性最高目的的哲學就是道德學。如果說理論理性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世界,基于實踐理性的道德學,則關系到人在世界上的生活、行動,人類理性的最高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 ? ? ? 于是,人類理性的立法(即哲學)有兩個對象,即自然和自由,所以它一開始就不僅把自然法則也把道德法則包含在兩個特殊的哲學系統中,但最終是包含在一個唯一的哲學系統中。自然哲學針對的是一切存有之物;道德哲學則只針對那應當存有之物。
人類理性的兩個對象是自然和自由,前者針對實然之物(存有之物),后者針對應然之物(應當存有之物),這里說的自然法則和道德法則都是人類理性所立之法,康德的前兩大批判分別對其進行考察。
? ? ? ? 但是,一切哲學要么是由純粹理性而來的知識,要么是由經驗性原則而來的理性知識。前者叫做純粹哲學,后者叫做經驗性的哲學。
康德關注的是來自純粹理性的純粹哲學,一切經驗性學科,如物理學、天文學、等等都可以算作是經驗性哲學。哲學的外延在古代和近代比現代要廣。
B869?于是,純粹理性的哲學要么是在一切純粹先天知識方面檢查理性能力的一種入門(預習),即批判,要么其次,它就是純粹理性的(科學的)系統,是出自純粹理性并系統關聯起來的全部(真實和虛假的)哲學知識,也就是形而上學;雖然形而上學這個名字也可以給予包括批判哲學在內的全部純粹哲學,以便既包括對于永遠能夠被先天認識的一切東西的研究的研究,又包括對構成這一純粹哲學知識系統的東西的描述,卻與一切經驗性的以及數學的理性運用區別開來。
批判哲學是檢查理性能力的一種入門,形而上學是基于并包括前者并的全部系統的純粹哲學。數學雖然也是先天知識,但排除在形而上學之外。
? ? ? ? 形而上學分成純粹理性的思辨的運用的形而上學和實踐的運用的形而上學,所以它要么是自然的形而上學,要么是道德的形而上學。前者包括出自單純概念(因而排除數學)的、有關萬物之理論知識的一切純粹理性原則;后者包含先天地規定所為所不為并使之成為必然的那些原則。
康德將哲學的體系已經在這里說得很清楚了。可以說康德的哲學是關于形式的哲學,體系各個方面都是形式,由高到低的形式,知識得以可能的原則、實踐需要遵守的原則,都是形式。因此康德的哲學是純粹哲學。康德第一批判里提到質料,都是作為概念來運用,而不包含任何具體的內容。如果包含具體的質料,就不得不將質料納入純粹哲學中,成為經驗性哲學。形式是先天必然的,質料是經驗而不確定的。
于是道德性就是諸行動的能夠完全先天地由原則引出來的唯一合法性。因此道德形而上學真正說來就是不以任何人類學(即不以任何經驗性條件)為根據的純粹道德學。B870 而思辨理性的形而上學則是我們通過更嚴格的意義上所稱呼的形而上學;但只要純粹的道德學說仍然屬于出自純粹理性的人性知識也就是哲學知識的特殊門類,那么我們就要為它保存形而上學這一名稱,雖然由于它不屬于我們現在的目的,我們這里且將它存而不論。
道德性如數學一樣由幾個根本的原則(公理)先天推演出來,但區別是,前者的原則源自人類理性,后者的公理源自人類感性直觀的純形式。道德形而上學不考慮經驗性因素,是純形式的哲學。
? ? ? ? 極為重要的一點是,要把那些種類上和起源上與其他知識不同的知識分離出來,并小心地防止它們不要和另外那些它們通常運用中與之結合的知識混為一談。化學家在分解物質時以及數學家在他們的純粹量的學說中所做的事,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也是哲學家的責任,哲學家借此就能夠在知性的四處游移的運用上確切地規定一類特殊知識所占有的份額、它所特有的價值和影響。
來源于理性的知識與經驗性的知識需要作出區分,源于理性的知識在運用中會與經驗性的要素結合,但康德要將其分離并展示出來。
因此人類理性自從它開始思考,或不如說進行反思以來,從來都不能缺少形而上學,然而也從來未能充分清楚一切異類成分來描述形而上學。一門這樣的科學的理念與思辨的人類理性同樣古老;不論是以經院哲學的方式還是以世俗的方式進行,又有哪一個理性不是在思辨呢?
形而上學在人類理性的思辨中一直都存在著,但沒有區分其中的成分。
B871 然而人們必須承認,我們知識的兩個要素,即一個要素是完全先天地由我們所支配的,另一個則只能后天地從經驗中接受而來,這種區分甚至在職業的思想家中仍然只是很不清晰的,因此就從來也沒有能夠做到確定一個特殊種類的知識的界限,因而也沒有能夠實現一門人類理性從事了這么久和這么大量研究的科學的真正理念。
知識有先天和后天要素,這在康德前的形而上學中沒有被清晰地指出和劃界,這是形而上學在長時間中沒有實現的原因。
如果人們說:形而上學是一門關于人類知識的那些第一原則的科學,那么他們并不能由此來說明一門完全特殊種類的知識,而只是說明了某種普遍性的等級,所以形而上學并不能因此就和經驗性的東西明確區別開來;因為甚至那些經驗性的原則中也有一些更普遍的、并因此而比其他的都更高的原則,并且,在這樣一種隸屬關系中(在人們沒有把那種完全先天地被認識的東西與只是被后天認識的東西區別開來時)人們應當在何處劃出最初的部分和至上的項與最末的部分和從屬的項相區分的分界哪?
先天知識與經驗性知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種類的知識,形而上學追尋人類知識的第一原則,這個定義是模糊的,經驗性原則也可能混入其中,雖然其本有著更根本的先天原則。比如根據范疇派生的知性概念與原初的十二個范疇。經驗性原則隸屬于先天原則。后者是最初的,前者是最末的。但這還不夠,康德要找出先天和經驗的分界。
B872?? 由此可見,單純的隸屬等級(把特殊隸屬于普遍之下)決不能確定一門科學的界限,相反,在我們的情況下,起源完全不同質性和差異性才能確定一門科學的界限。
隸屬等級是可以無限細分的,就像柏拉圖的理念論,“運動”和“靜止”的理念都隸屬于“有”的理念,“上升”和“下降”由可以隸屬于“運動”的理念。康德將這種尋找確定的普遍性和共相的層層抽象的思路轉變成了劃分先天和經驗性要素、為經驗尋找先天要素的思路。
但是在另一方面曾經使形而上學的基本理念變模糊的還有:形而上學作為先天知識顯示出與數學有某種同質性,這種同質性雖然在先天的起源上使它們相互有親緣關系,但與數學那種單純通過對概念的先天構造來作判斷的一類知識相比較,形而上學則是出自概念的一類知識,就此而言,因而就哲學知識與數學知識的區別來說,就顯出了某種如此斷然的不同質性,人們雖然時時刻刻仿佛都感到了這種不同質性,但從來都沒有能夠把它帶到清晰的標準上來。
形而上學與數學同為先天知識,以往的哲學家都意識到了他們的同質性,笛卡爾以數學的方法代替經院哲學的四因說,斯賓諾莎運用幾何學公理推導的方式從事形而上學。但是卻很少有哲學家說出數學與形而上學的區分標準。康德認為數學是通過對概念的先天構造來做判斷的一類知識,而形而上學則出自概念。
因此就發生了這種事,由于哲學家們甚至在闡明他們自己的科學的理念時的失足,對這門科學的研究就不可能有任何確定的目的和任何可靠的準繩,并且他們在一個這樣任意制定出來的計劃中對他們必須采取的道路一無所知,而且時刻在每個人聲稱是由自己作出的發現上互相爭執,他們就使自己的科學首先是在別人那里、最后甚至在他們自己那里都遭到了蔑視。
形而上學在以往遇到的困難。
B873 所以一切純粹的先天知識,由于它唯一能位于其中的那種特殊認識能力,就構成了一種特殊的統一性,而形而上學就是那種應當把那些知識表現在這種系統統一性之中的哲學。于是,形而上學的那個搶先獨占了這一名稱的思辨的部分,也就是我們稱之為自然形而上學的,并且從先天概念來考慮一切所是的東西(而不是所應是的東西)的形而上學,就被劃分為如下的類型。
純粹先天知識唯一位于其中的特殊認識能力就是單純源自理性(包括知性)的認識能力,理性能力的統一性保證了純粹先天知識的統一性。形而上學應將這些知識展現在一個系統中。“其所是的”(iwie sie ist)指本質(essentia),指向了本體論、存在論領域,“所應是的”(wie sie sein stollte)指理想世界,指向了道德哲學和神學。這種“存在學/神學”,是海德格爾認為的形而上學典型的雙重結構。
? ? ? ? 較狹窄意義上的所謂形而上學、由先驗哲學和純粹理性的自然之學所組成的。前者只考察知性,以及在一切與一般對象相關的概念和原理的系統中的理性本身,而不假定客體會被給予出來(即本體論);后者考察自然,即被給予的對象的總和(不論它們是被給予感官的,還是被給予另一種類的直觀的,如果我們愿意這樣說的話),因而就是自然之學(雖然只是合理的自然之學)。
較狹窄意義的形而上學就是考察“其所是”的形而上學。先驗哲學是其中的基礎,只考察先驗的知性及其概念原理以及理性本身,不考察具體的客體,也就是說,考察的是認識客體的先驗條件基礎,及其發生過程。純粹理性的自然之學考察作為被給予的對象總和的自然,其實就是經驗對象,合理的自然之學就是說考察的對象是合乎理性的對象,就是現象。而對于現象背后的物自體,則不能認識。
但現在,理性在這種合理的自然考察中的運用要么是自然性的,要么是超自然性的,或不如說,要么是內在的,要么是超驗的。前者是的自然知識能夠被(具體地)應用于經驗中這個范圍內針對著自然界的,后者是針對著經驗對象的超越于一切經驗之上的那種連結的。B874 因此這種超驗的自然之學要么以內部連結為自己的對象,要么以外部連結為自己的對象,但兩種連結都是超出可能經驗之外的;前者是全部自然界的自然之學,即先驗的世界知識,后者是全部自然界與一個超自然的存在者的關聯的自然之學,即先驗的上帝知識。
理性在對合理的自然之學的考察中的運用有兩種,分別是自然性的、內在的、在具體經驗中的運用,和超自然性的、超驗的、超越于一切經驗之上的運用(經驗對象的超驗連接)。以超驗的自然之學的內部連接為對象的是先驗的世界知識;以全部自然界與超自然的存在者的關聯的知識是先驗的上帝知識。
這里“先驗的上帝知識”看起來與康德強調的對物自體沒有知識和上帝作為理念的存在有矛盾,但可能康德說的是上帝與自然界之間的關聯的自然之學,而不是關于上帝的知識。
? ? ? ? 相反,內在的自然之學把自然界看做一切感官對象的總和,因而是看做自然界被給予我們的那樣,但只是按照它一般地由以能夠被給予我們的那些先天條件來給予我們的。但它只有兩類不同的對象。1.外感官的對象,因而這些對象的總和,即有形自然;2,內感官的對象,即靈魂,以及根據一般靈魂的基本概念而來的思維著的自然。有形自然的形而上學叫做物理學,但由于它只應當包含物理學知識的先天原則,所以叫做合理的物理學。思維著的自然的形而上學叫做心理學,而由于上述同樣的原因,它在這里只能被理解為心理學的合理的知識。
內在的自然之學從自我意識的角度看自然,將自然看作感官對象的總和,自然界被給予我們的方式就是通過直觀被給予我們,這種給予需要的先天條件就是空間和時間感性形式以及知性范疇。對于外感官的對象,我們以空間形式直觀,即將對象直觀成有形自然;而內感官對象則以時間形式直觀,以靈魂為對象,但認識到的還是符合時間形式的現象,就是合理性的心理學知識。
? ? ? ? 因此整個形而上學系統就是由四個主要部分構成的。1. 本體論。2. 合理的自然之學。3. 合理的宇宙論。4. 合理的神學。B875 第二部分即純粹理性的自然學說包含有兩個部門,即合理的物理學( physica rationalis)和合理的心理學( psychologia rationalis )
康德在這里完成了理性建筑術的先天劃分部分,將形而上學先天劃分出了四個部分。由于康德在這里的劃分及其各部分的定義在文本中不甚規整,下面進行一下匯總:
1.哲學(一切哲學知識的系統)
? ? 1.1.純粹哲學(由純粹理性而來的知識)
? ? ? ? 1.1.1.批判(在一切純粹先天知識方面檢查理性能力的一種入門(預習)。)
? ? ? ? 1.1.2.形而上學(出自純粹理性并系統關聯起來的全部(真實和虛假的)哲學知識。)
? ? ? ? ? ??1.1.2.1.思辨運用的自然形而上學(更嚴格意義上的形而上學)
? ? ? ? ? ? ? ? 1.1.2.1.1.先驗哲學(只考察知性,以及在一切與一般對象相關的概念和原理的系統中 ? ? ? ? ? ? ? ? ?的理性本身,而不假定客體會被給予出來(即本體論)。)
? ? ? ? ? ? ? ? 1.1.2.1.2.純粹理性的自然之學(考察自然,即被給予的對象的總和(不論它們是 ? ? ? ? ? ? ? ? ? ? ? ? ?被給予感官的,還是被給予另一種類的直觀的,如果我們愿意這樣說的話)。)
? ? ? ? ? ? ? ? ? ? 1.1.2.1.2.1.先驗的世界知識(是內在的,是自然知識能夠被(具體地)應用于經驗 ? ? ? ? ? ? ? ? ? ? ?中這個范圍內針對著自然界的,以內部連結為自己的對象,是全部自然界的自然之 ? ? ? ? ? ? ? ? ? ? ?學。)
? ? ? ? ? ? ? ? ? ? ? ? 1.1.2.1.2.1.1.合理的物理學(針對的對象是外感官的對象,因而這些對象的總 ? ? ? ? ? ? ? ? ? ? ? ? ? ? ?和,即有形自然。)
? ? ? ? ? ? ? ? ? ? ? ? 1.1.2.1.2.1.2.合理的心理學(針對的對象是內感官的對象,即靈魂,以及根據一 ? ? ? ? ? ? ? ? ? ? ? ? ?般靈魂的基本概念而來的思維著的自然。)
? ? ? ? ? ? ? ? ? ? 1.1.2.1.2.2.先驗的上帝知識,即合理的神學(是超驗的,針對著經驗對象的超越于 ? ? ? ? ? ? ? ? ? ? ?一切經驗之上的那種連結的,以外部連結為自己的對象,是全部自然界與一個超自 ? ? ? ? ? ? ? ? ? ? ?然的存在者的關聯的自然之學)
? ? ? ? 1.1.2.2.實踐運用的道德形而上學。
? ? 1.2.經驗性哲學(由經驗性原則而來的理性知識)
可以看出來,“合理的宇宙論”在康德的之前的劃分中并沒有出現,這里直接提出,可能與之前提出的某個或某些概念有包含關系。
? ? ? ? 純粹理性對一種哲學的本源的理念預先規定了這種劃分本身;所以這種劃分就是按照其根本的目的而建筑術地進行的,而不是按照偶然知覺到的親緣關系和仿佛靠碰運氣而單純從技術上進行的,但正因此它也是不可改變的和具有立法性的。但在這里有一些可能會引起懷疑和削弱對這種劃分之合法性的確信的疑點。
這種劃分源自純粹理性本源的理念,是先驗而非經驗地按照建筑術進行,是確定不可改變的。
? ? ? ? 首先,對于那些被給予我們的感官因而是后天地被給予出來的對象,我們怎么能夠期待一種先天的知識、因而期待一種形而上學呢?并且,如何可能按照先天的原則來認識事物的本性并達到一種合理的自然之學?B876 回答是:我們從經驗取來的只不過是必須給予我們一個部分是外感官、部分是內感官的客體的東西。外感官的客體是通過物質這個單純概念(不可入的無生命的廣延)發生的,內感官的客體是通過一個思維著的存在者的概念(在經驗性的內部表象即“我思"中)發生的。除此之外,我們在這些對象的全部形而上學中都將不得不完全放棄一切還想將任何經驗添加到這概念上以便從中對這些對象有所判斷的經驗性原則。
康德要回答的問題是:何以在經驗的對象中得到先天知識,達到形而上學?何以按先天原則認識到事物的本性,達到合理的自然之學?據之前的劃分這里的形而上學應指先驗哲學。康德的回答是:考察我們的經驗的發生結構,即內外感官的客體如何分別通過“我思”和物質概念發生。
? ? ? ? 其次,向來在形而上學中都堅持自己的席位的經驗性的心理學,在我們的時代,當人們放棄了先天地去達到某種合適的東西的希望之后,人們就期待它在澄清形而上學方面做如此多的事情,這種經驗性的心理學究竟保留在何處?我的回答是:它到那個本來的(經驗性的)自然學說必須被放到那里的地方去,也就是被放到應用的哲學那方面去,純粹哲學含有一些針對應用哲學的先天原則,所以純粹哲學雖然必須與應用哲學結合起來,但不可與它相混淆。所以經驗性的心理學必須從形而上學中完全驅逐出去,并且它已經通過形而上學的理念而從中被完全排除了。然而我們按照經院哲學的慣例畢竟總還是必須(哪怕只是作為題外話)允許它在其中占有一小塊地方,其實是從經濟的動因出發,因為它還并不豐富到能夠單獨構成一個學科,B877 但卻非常重要,以至于不應當完全排斥它,或是把它固定到別的那些比起在形而上學中更加不能找到親緣關系的地方去。所以它只是一個在此期間被接受下來的外來戶,我們準許它在一段時間內作一個逗留,直到它將來能夠在某種詳盡的人類學(即經驗性自然學說的對應物)中遷人它自己的住處為止。
這一段討論了經驗心理學的位置,康德認為其不能與形而上學混淆,而應該暫時歸于應用的哲學中,它的最終歸宿是人類學。
? ? ? ? 所以,這就是形而上學的普遍理念,而由于人們一開始對它的期望超出了可以正當要求的范圍,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以這種快適的期望來自娛,所以形而上學最終就落得遭到了普遍的蔑視,因為人們發現自己在這種希望中受了騙。由我們的批判的整個進程出發,人們將會充分地確信:即使形而上學不可能是宗教的基礎,但它仍然任何時候都必將作為宗教的捍衛者而屹立,而人類理性既然由于其自然傾向而是辯證的,它就將永遠也不可能沒有這樣門對它加以約束的科學,而這門科學將會通過一種科學性的和完全明白易懂的自我知識來防止某種無法無天的思辨理性肯定會在道德和宗教中造成的種種破壞。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那些不知道按照一門學科的本性、而只知道從它的偶然結果去評判它的人如何裝出矜持和輕蔑的樣子,人們任何時候都將返回到形而上學,就像返回到一個與我們吵過嘴的愛人身邊一樣,B878 因為,由于這里涉及到根本的目的,理性就必須永不停息地工作,要么是為了達到徹底的洞見,要么是為了摧毀那些已經現成的很好的洞見。
形而上學在這里有幾個角色:其一,宗教的捍衛者;其二,一門約束理性的科學;其三,防止思辨理性在道德和宗教中破壞。形而上學在康德看來必不可少。
? ? ? ? 所以自然的形上學以及道德的形而上學,尤其是作為預習(入門)而先行的、對駕著自己的翅膀去冒險的理性所作的批判,其實才是唯一構成我們在真正意義上能夠稱之為哲學的東西這種哲學使一切都與智慧相聯系,但卻是通過科學之路,這是一條一旦被開辟出來就再也不被壅蔽且決不會讓人迷失的唯一的道路。數學、自然科學,乃至于對人的經驗性的知識,作為大部分是針對人類偶然目的、但最終卻畢竟是針對其必然的和本質的目的的手段,而具有一種很高的價值,但在后一種情況下它們就只有通過某種出自單純概念的理性知識的中介才具有價值這種理性知識不管人們愿意把它稱作什么,真正說來無非是是形而上學。
在康德看來,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只有:自然形而上學、道德形而上學和批判。它們都具有合目的性,與人的生存的方向息息相關。而數學、自然科學等經驗性知識則并不直接與人類的根本目的相符合,需要通過形而上學知識才能達到合目的性。
? ? ? ? 正因為如此,形而上學也是對人類理性的一切教養的完成,這種教養即使撇開形而上學作為科學對某些確定目的的影響不談,也是不可或缺的。B879 因為形而上學按照理性的各種要素和那些本身必須為一些科學的可能性及所有科學的運用奠定基礎的至上準則來考察理性。形而上學作為單純的思辨,更多地被用于防止錯誤,而不是擴展知識,這并沒有使它的價值受到任何損害,而是通過它的審查職權使科學的共同事業的普遍的秩序與和睦乃至福利都得到保障,防止對這個事業的那些勇敢而富有成果的探時遠離那個主要目的,即普遍的幸福,從而反倒賦予了自身以尊嚴和權威。
教養(Kultur)是對文化修養,對文明的培育,在這里則應當指形而上學對人類理性具有一種引導和限制的作用,引導人類理性符合人類的根本目的地運用,限制人類理性不越界。形而上學還要為具體科學的可能性和科學的運用奠定基礎。并且,形而上學更多時候是作為否定性的,也就是消極的作用,用于防止錯誤而不是擴展知識。形而上學要將一切其他學科引導向人類的根本目的,在這康德說,就是普遍幸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