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上班路上讀文章《崔璀:不是我做到了才相信,而是我相信才能做成》。和許多留言一樣,我也覺得這文章是為我而寫的,先是有個遠大的目標,但還沒行動,頭腦中先 生出了無數的障礙、無限放大的困難和不可能,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過一陣子,繼續輪回。所以,才會有一年又一年未完成的計劃。我也不例外,2018的兩項主打計劃,完全實現的一個都沒有。
說到“信”,如何才能不僅僅是停留在頭腦中,口號式地告訴自己要“相信自己”?畢竟面對未知,我們就是會生出許許多多的焦慮和恐懼啊。當焦慮來襲、恐懼來敲門,這心慌無力就是會把“信心”驅趕得無影無蹤。文章中崔璀舉例說,運動時每次都是在教練“你行、你可以”這樣堅定口吻的鼓勵下完成鍛煉任務的。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參與小組活動抱團取暖、找咨詢師整理情緒梳理思路(這些恐怕對奔忙在幾點一線上的職場人士來說都是奢侈品),不可能指望時時處處事事身邊有人加油鼓勁。如果有,這個人就是自己了。
昨晚,忍著困倦,把年底一個接受咨詢的記錄整理了出來,關鍵點在于:拆分任務,從小事做起,問自己“當下做到什么程度?”并馬上去做,然后一步步遞進;當無法繼續時,留在這個狀態中,問自己“恐懼的點在哪里?”伴隨著恐懼調整呼吸,繼續做下一步;實在做不到,尊重當下,提示自己下一次可以做更好,不給自己負面狀態的洗腦——決斷力、行動力建立起來,才能堅定信心,清晰自己到底走在什么路上,好過給自己定個一定要怎么樣的目標。
昨晚睡前,看了篇文章,凌想的《所有的焦慮,源于你的傲慢》,是從哲學角度、靈性層面去探討如何面對焦慮,但落地的點相同:專注當下,做好眼前的事;同時,對未來保持謙卑,相信并臣服宇宙或上帝的安排。
梳理出來,才發現,林林總總,終是殊途同歸:當下,行動。“敢”和 “信”,爭論到底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并無太大意義,但是做起來,卻是可以體味到其中的相輔相成、互為效用,是正向還是逆向循環,就看是“想”還是“做”。
沒錯,頭腦知道到行動做到,沒有捷徑,就是 “去做”。
那次,在林示如老師的文章下留言,說起自己要梳理一下,老師回復說“先去做”,連續做起來后你愛怎么梳理就怎么梳理。現在想來,依舊可以感受到那份堅定有力。
說起來,此刻也是在踐行“去做”。想到了可以寫的選題,就寫了,至于框架、案例的調整提高,一步步來,先寫起來。
為自己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