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第161課“同一律”后,你有什么感覺?是不是覺得邏輯其實非常有趣呢?其實邏輯不僅有趣,還有用。也許,昨天的課程之后,立刻就有同學練習用“偷換概念”開始“撩妹”了。
有一個女孩子對追求她的男孩子說:你挺好,就是閱歷太少,等你環游世界之后,再來找我吧。這個男孩子剛好昨天聽完“同一律”這一課。于是,他決定偷換一下概念。
他繞著女孩子走了一圈,說:好了。女孩子問,你這是干什么?男孩子說出了一段驚為天人的話:
環游世界啊。你就是我的全世界!
我不是教你撩妹啊。我只負責教你商業知識。但是,我特別看不慣那些比我會撩妹的人。女孩子們,這時候,你可以敲著黑板對那個男孩子說:
我說的世界,和你說的世界,內涵,和外延都不一樣。它們不是同一個概念。請認真復習第161課。
這就是:同一律。那么,邏輯里面還有什么其他有趣、有用的東西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邏輯三大基本定律之二:矛盾律。
概念:矛盾律
矛盾律,也有人稱之為“不矛盾律”。說得學術一點,就是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對,一定有個是假的。翻譯成普通話,就是:別自己打臉。
我舉個例子。你有沒有看過這個廣告:
今年過節不收禮呀!不收禮呀不收禮!不收禮呀不收禮!收禮只收老母雞!老!母!雞!
這個“今年過節不收禮”和“收禮只收老母雞”,就是自己打臉了。
邏輯不嚴謹不需要坐牢。有時我們明知違反了邏輯,還依然這么用,只是想通過制造“矛盾”的效果,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包括我自己在內,有時稍不留意,就會說出一些自相矛盾的話來。
但是,作為一名商業人士,我們至少需要“擁有”能夠識別邏輯謬誤的能力。怎么識別?
“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對”。首先,我們要理解什么叫“否定”。比如,成功的否定,是失敗嗎?
成功的否定,不是失敗,而是“未成功”。未成功和失敗不是一回事嗎?不是的。未成功,可能是失敗,也可能是一種未知狀態,這種未知狀態未來可能會演化為成功,也可能演化為失敗。未成功的外延,大于失敗。所以,成功,和未成功互相否定,而不是和失敗。
運用:如何識別“自相矛盾”的邏輯謬誤
好的,理解了什么叫“否定”后,我們來試著培養識別三種“自相矛盾”的能力。
第一, 自相矛盾的概念。
有一些是概念,內涵和外延非常清晰,所以不會有歧義,你一眼就看出來,這是自相矛盾的概念。比如:
一個黃昏的早晨,一個年輕的老人,手持一把鋒利的鈍刀,殺死了一個活蹦亂跳的死人。
黃昏的早晨,年輕的老人,鋒利的鈍刀,活蹦亂跳的死人,這些都是明顯的自相矛盾的概念。
有一些則因為概念的不確定性,可能就沒那么明顯。比如,很多商業人士特別喜歡說:“我用否定的心態來肯定你”,“你這是謹小慎微的膽大妄為”,“他是一個悲觀的樂觀主義者”。你覺得,這些話自相矛盾嗎?
第二, 自相矛盾的判斷。
我有時會心血來潮,用一句玩笑話來開始演講。
我很喜歡深圳這個地方。早上從酒店出來,看到萬里無云的天空上,朵朵白云。
有幽默感的同學會會心一笑,因為他知道我這句話是自相矛盾的。它有兩個判斷:天上有云,天上沒有云。這兩句話,不可能同時都對。
這樣顯然自相矛盾的判斷還有:“這個山洞從來沒有人進去過,進去了的人也從來沒有出來過”;“整個大樓漆黑一片,只有一個房間的燈是亮的”。
你聽到這樣的話,不用拉他去坐牢。你可以莞爾一笑,心里要清楚:這家伙滿嘴都是自我矛盾的判斷。
當然也有些情況比較復雜。比如,“我既是廣東人,也是廣西人”,這句話有兩個判斷,你舉得它們自相矛盾嗎?
第三, 悖論。
邏輯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自相矛盾,叫:悖論。比如:
我說的這句話是假的。
這是一個經典的悖論。
我說的這句話是假的 …… 如果真是假的,那就是真的啊。如果我說的是真的,那就是假的啊。頭暈了嗎?悖論,就是繞來繞去,可以從他的對,推出錯,從他的錯,推出對。
悖論非常有趣,很多人熱衷于此。比如著名的羅素悖論:理發師說“我只給村里所有不給自己理發的人理發”。那么,理發師的頭是誰理的?
小結:認識矛盾律
矛盾律,也是邏輯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就是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對,一定有個是假的。但是記住,開心的否定,不是傷心,不是不開心,而是“沒有開心”。
遵守矛盾律,要訓練識別自相矛盾的概念,自相矛盾的判斷,和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