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致碑》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建于東漢建寧二年(169)五月。碑高97.3厘米,寬47.5厘米,隸書19行,滿行29字,有界格。1996年出土于河南偃師南蔡莊村,現存偃師市商城博物館。此碑內容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肥致碑》主要是記載了章和二帝與道教徒的交往,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墓主肥致,字萇華,東漢梁縣人,是一位蜚聲海內、群士景仰的道家人物,因擅方術而被詔入宮,受封“掖庭侍詔,賜錢千萬”。一般說來,碑額當題碑名,此乃漢碑慣例,如《鮮于璜》碑額“漢故雁門太守鮮于君碑”,《張遷碑》額“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衡方碑》額“漢故衛尉卿衡府君碑”,《韓仁銘》額“漢循吏故聞熹長韓仁銘”等,而《肥致碑》額正中“孝章皇帝孝和皇帝”,左為“孝章皇帝太歲在丙子崩”,右為“孝和皇帝太歲在己丑崩”,共28字,卻不是碑額,可以說是特例。碑文突出介紹肥致作為方士的事跡,通篇充滿神秘的道教色彩,對研究東漢道教文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于碑文記有肥致的籍貫、姓名和事跡,故也可以認為是墓志。
該碑由于出土較晚,保存極為完好,字口鋒芒宛如新發于硎,清晰逼真,沒有太多剝蝕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