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文章中,稍微提到“自我”的概念,這個概念也是其他理論的基礎,但之前沒有深入進行分析,今天看看能不能將這個概念分析清楚,并給予擴展。
? ?提到“自我”這個概念,應該可以說不同的人對其理解會大相徑庭,有可能是褒義的理解,也有可能是貶義的理解,理解不同不代表立場階級不同,更有可能是因為對這個詞語背后的內在或外在行為的聯系有所區別。好比盲人摸象,每個人的理解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且關鍵每個人都是正確的,便有了不同的爭論。一般來說,單對一個事物進行道義議論是不全面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一個事件的發生,必然有著極為復雜的原因,而對一個事件的評價,必須要以正確的方法,政治的眼光去分析看待,才能盡可能地接近真實,進一步去解決或者發展。 ? ? ? ?所以要嘗試將不同的想法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歸納分析,以便能從中學習到有益之處。
? ?就我看到的解釋,一般來說,這個詞的含義分化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特別是老一輩,對這個詞,往往會是貶義,典型的,認為一個人“自我”,他有著只顧自己利益,或者只想自己高興,而不顧別人死活的思想和行為;另一方面,在較為年輕或者經常接觸那些比較融合的文化的知識分子中,對這個詞的認識一般都是中性或者褒義的。 ? ?這兩種說法在一定條件下都是正確的,一方面,賦值為只顧自己利益的“自我”,確實對社會甚至是對自己本身都是有一定危害的,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認,一個擁有自我的人,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為自己,或者為他人創造力所能及的好處。 ?也就是說要討論“自我”的重要性,首先要搞清楚對這個詞的定義,適用的范圍,以及對其的理解,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條件。
? ?對于“自我”與“自私”的區別,在很多地方都有詳細準確的分析,討論非常多。當把這兩個詞并列在一起討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感官上,“自我”這個詞好像更偏向于自己對自己的重視,而“自私”這個詞好像更偏向與對他人利益的漠視,并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自私的現象無論在哪個年代,哪個國家環境都是存在的,并且很廣泛,這是因為,在一定意義上,自私的人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能得到更多的好處。他人或者社會對這種思想是排斥的,因為這種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或者破壞他人的利益,從他人與社會自身的角度看來,這不利于大的總體的發展。 ? 社會對這種行為的批判一般是基于道德上的議論,對大眾進行道德上的宣傳,以養成一種社會習慣。 ?這固然是最簡單的方法,養成習慣嘛,也是社會能做到的。 ? ? ?但這種方法是有問題的,特別是在現在,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的時期,人的個體意識越來越強烈,這種仿佛將人綁在社會的思想會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后果是產生越來越多的“自私”者。 ? ? ? ?
? ?記得和一個老教授聊過天,當時就談到了關于“自私”的看法,他當時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是關于一個北大的教授經歷過的事情,說是那個教授是和國外大學有關系的,當時他帶一門選修課,因為課程較為乏味,聽的學生大都在后排聽得不仔細,幾堂課下來,這個教授發現,有一個學生總是坐在第一排,認真記著筆記,教授就問他一些專業問題,發現這個學生確實把這門課給聽懂了,這個教授很高興,很喜歡這個學生。 ?過了幾個星期,這個學生拿了一張留學的推薦信,讓這個教授簽字幫忙,教授很高興啊,因為他認為這個學生這么好學,應該的啊。簽完字,又到了上課的時候,發現,這個學生再也沒有出現在課堂上了。 ? ? ? ? ? ? 這就是錢理群先生多次提出的高智商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未接收高等教育的自私者對社會危害尚不大,但這些高能力的自私者不同,他們對人類的發展是不利的。 ? ? ? 于此同時,長遠看來,對自己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 ?既然自私是為了對自己有所好處,那為什么說對自己的發展不利呢?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要多方面分析,一方面,在短時間內忽視他人的利益而實現自己的利益是對自己有好處的,這種好處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與其合作或者相處的人在將來不會與其再合作,這個觀點在“博弈論”中也有過詳細的討論。 ? ?如果在未來,還需要進行合作時,就要考慮未來的利益了,但對于這些自私者來說,不幸的是,未來的利益往往比現在的利益要大得多。 ? ? ?不僅如此,還有一點,也是容易忽視的一點,當一個人養成這種習慣后,對自己的決策也會產生影響,做出偏于正確甚至是錯誤的判斷。 ? ? ? ? ? 我想當一個人真正理解(注意是理解不是了解)這些道理后,不需要社會進行教育,也會自然主動地適當做出利他行為。就好比出國者往往會變成愛國者,比黨的教育還好,這個也適用于這個道理。 ? ?所以我私自認為,教育可以朝著對一些道理進行解釋誘導的方向發展,傳統的道德教育也需要進一步科學發展,時代變化,要隨機應變。
? ?上面花了很大的篇幅分析了有關“自我”的解釋中更加偏向于“自私”的一方面,但是不可否認,“自我”這個詞包含的范圍相當廣,它還包含了一個人對自己的重視程度。 ? ? ? ?最好的解釋就是尊重自己。 ? ? ? ? ? 在當前,人們為了達到某些利益目的,往往會做一些違心之事。這無可厚非,并且這是必要的,如果不這么做,也是不對的。但要注意一點,要注意時刻把握這個度,要是因為滿足別人的感覺或利益,丟失了自己,那就得不償失了,同樣地對自己的發展極為不利。 ? ? 對自我的尊重,即“自我”,在EQ的評分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 ? ? ?
? ?可能每個人都曾經有這樣一種感覺,當自己非常自信時,或者在外界干擾較小時,做出的決定相對來說都很貼近自己的需求,在未來后悔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當在自己比較迷茫時,做出的決定往往都是不切實際的。 ? ?做事情也一樣,當一個人給予了自己足夠的尊重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自己在擁有“自我”的情況下,確實能夠為自己考慮更為充分,而當一個人為了迎合外界需求的情況下,仿佛來自外界的困難要少了一點,實際上這并沒有解決實際問題,而問題如果不當即解決,是會越來越大的。 ? ?還有一點,如果不重視自我尊重的話,造成心理上的問題同樣會影響自己的決策或者行為,同樣不利于發展。好比人的養生一樣,一些小的方面容易被人忽視,人們往往更關注結果和相對較大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主觀地將問題簡單化,但是,執行可以簡單化而分析不行,如果一味考慮眼前利益而丟掉基本,是得不償失的。
? ?要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是有聯系和區別的,如果一件事是為了對自己是利大于弊的話,必須做的事情就可以升華為自己想做的事情,從而知行同一;而對自己無用之事,首先潛意識就會給予排斥,如果強行去做,只會損害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這些東西要自我判斷,同樣也是“自我”中的重要概念。
? ?當然,前面也提到“自我”與“自私”的區別,千萬不可以把兩者同化。有很多人打著張揚個性,尋找自我的旗號公然做著自私的勾當,這樣是不可取的,這是歪曲理論,自欺欺人的借口,應該要做到分辨好與不好,才能明白道理。
? ?以上是自己對“自我”這個概念的一點點理解,由于文筆并不是很好,有很多概念不知如何寫入,當然還有一些概念的偏差或者錯誤,我想以后的人生也是慢慢體會修改的過程。